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之路
2016/01/27 00:09:12瀏覽849|回應0|推薦24

   還記得學測第二天,依舊穿梭一間間考場探望學生,某個小孩一看到我就紅了眼眶:「老師,我數學沒考好……」「沒關係,今天考完後先好好放鬆,以後的事留到以後再說。」握了握她的手,還是很溫暖的。遇到另一個滿臉憂戚的學生,陪在身旁的媽媽先說話了:「老師,她說她最擔心英文了!」「正常就好,不用想太多,要對自己有信心啊!」摟了小孩的肩頭,我以微笑為她打氣。鐘聲響起,目送學生的背影入場,寒風中穿著羽絨背心,我直奔咖啡店改作文,那是妹妹今年要會考的九年級學生習作。看到國中考生字裡行間盡是考試的壓力與厭倦,還有兩三個孩子都提到生活無趣,「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陡然一驚,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學生逼到絕境了嗎?當天下午抱著沉重的心情到誠品信義店,聽詹宏志和楊照談論台灣教育,透過自身求學與身為家長的經驗分享,讓我頗有共鳴。

   詹宏志是個非常尊重小孩的父親,他唯一給的建議,是在孩子反映學校課業壓力時,問他要不要休學一年跟自己去旅行?結果兒子否決了這個提議,選擇盡力去適應。他不曾想過把孩子送到夏山學校,因為那如同獨立的叢林,小孩終究要回到社會,而非成為泰山。他一再強調自己和兒子都是非典型案例,戲稱父與子皆不足為訓,能成為現在的樣子,純粹是幸運多於計畫,今日在此只是交換意見而已。當兒子小學時,曾經發生一件讓他難以釋懷的事,那時他才帶孩子從馬來西亞旅行回來,段考時有一題題目問:「你是什麼人?」選項有中國人、台灣人、華人等,孩子選了在馬來西亞時父親自稱的「華人」,結果被扣分。詹宏志於是告訴兒子:「你覺得自己是誰就是誰,而且這三個選項都是對的。」大人不該把自己的選擇強加於小孩的世界,更不應有標準答案。

   身為待過放牛班的鄉下小孩,從小沒有錢補習,被老師霸凌,因為家裡沒有錢買書,讓他成為有字就看的饑渴閱讀者。總在開學第一天,迫不及待看完所有課本,所以之後的學校生活變得很無聊,加上是第一屆九年國教免試升學,根本不會想要用功讀書。因此升上國中後,加入棒球隊和不讀書的朋友們混,直到國三,父親要他在升學和卡車司機作選擇,他才決定好好讀書,考進了台中一中。高中圖書館是他廣泛閱讀的桃花源,他很慶幸沒有在學校教育下壞了讀書的胃口,連課本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只要經過適當的搏鬥,沒有不能讀的書,而且一本書還能引向很多書。」他很感謝父親素樸的決心,要孩子能讀書就去讀,那是困難帶給人的力量,使他可以一路走到今天。

   由於自己是這樣長大的,所以詹宏志從不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只擔心他不能體會閱讀的樂趣,但兒子察覺老師不愛成績不好的人,所以會有挫折感。他很認真地對孩子說:「贏得同輩人的尊重比較重要,老師只是過客。」真正的災難是對學習失去興趣,享受知識,才能透過書本去解決問題。詹宏志同時提出兩個弔詭:一是這社會提倡創意,創意不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嗎?但抹煞個性卻成為教育的基調;二是為考試而讀書的結果,讓教育成為終結學習的學習,不用考試的人們便不再讀書了。這真是耐人尋味、語重心長的結語。身為家長,他覺得為小孩爭取空間是漫長的社會溝通,親師間的對話往往還來不及沉澱發酵,小孩就畢業了。於是他只希望孩子成為體制的逃離者,在應付學校之外還能保有自己的世界,而簡單的策略就是低調、忍耐、不對抗,用三分力氣當學生,花七分力氣成為自己,同時扮演好兩個人。

   關於楊照新書《別讓孩子錯過生命這堂課》,詹宏志以資深編輯的觀點提出三點批評:感喟多於提案、題文不合和結構鬆散。楊照自承此書沒有提案,但有提醒,如同狗吠火車般,他並不相信寫一本書就能改變台灣教育,並且,要由誰來改變台灣教育呢?受苦的家長不敢改,因為孩子在學校;不再受苦的家長沒有動力改,因為已經與自身無干。楊照以為台灣的教育很浪費,反覆地練習與教導,剝奪學生讀其他書的時間。但老師是辛苦的,因為教育體制對老師不信任,賦予很大的責任,卻未能同時在考試與課程上,給予足夠的決定權與空間。防弊大於興利,這種訴諸表象公平的保守心態,反映對人性的猜疑,也是我一直難以突破的限制。讓我深有所感的,還有楊照提到女兒去德國讀書後的改變,從一個有意見的人變成有想法的人,有意見的人會說自己喜不喜歡、贊不贊成,但有看法的人能解釋、溝通與說服,這是不一樣的教育所帶來的可能性。我希望我的學生除了情緒的表達外,也能言之有物,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這不也是大考命題期待引導的趨勢嗎?

   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當然也有責任。楊照所謂隱而不現的家長想像,無非是自私、痛苦的學習觀:孩子的優秀是建立在他人的不好之上,因為第一名只有一個;而小孩如果始終輕鬆愉快,那就代表學不到東西。父母能否不再以「我是為你好」為理由,假愛之名行專制之實,而能以對待自己的標準來對待孩子,達成內外的一致性?這讓我想到每個人都當過學生,都經歷過身不由己的苦悶年代,卻在成人後選擇失憶,以自己過去做不到的事情來要求小孩,這種雙重標準算不算是人格分裂?即便教育現場困難重重,但詹宏志並不認為人們因此就會被集體洗腦,只要進入學校能讀書識字思考,教育就無法完全控制一個人,生命終有無限出路。他反思自己給孩子最大的幫助,應該是沒有壞了他學習的胃口,從小沒有參加過任何才藝班,沒有訓練,也就沒有汙染。兒子如今成為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卻是直至高二才願意為了考大學去學素描,他所能做的是忍住不用家長的權威,去指使或限制孩子,讓他有追求知識的興趣,鼓勵他的勇氣,不潑冷水。所以孩子沒有壓力,直到現在有任何事還是很願意和他討論,這是非常動人的親子關係。

   兩位講者的孩子都在藝術領域表現優異,主持人問及如何發掘孩子的天分?楊照以為天分是不能用標準答案來衡量的,只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胃口,這其實比天分來的更為重要,而如何教孩子面對沒有天份的那個部分,恐怕才是家長和老師的重要課題,誠哉此言。在學測結束的今天,與其思考怎樣讓孩子考得更好,不如反省怎麼帶領他們去面對自身的不完美,然後,繼續學習,保持熱情,成為自己的主人。人生,從來不是贏在起點,而是最終會走得多遠……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4488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