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本書的嘗試與思考
2015/08/16 09:44:52瀏覽453|回應0|推薦14

   上週日下午到淡水有河book,聽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最後一場講座,講題是「關於《單車失竊記》的幾個出版與寫作嘗試」。

   作家先從林彥卿醫師沒有正式出版的《無情的山地》(續編)講起,提到當時身為菁英知識分子的林醫師,如何在書中寫下對日本統治的看法、自己採集(蝴蝶)標本的經驗,以及包括觀音山上目睹台北大轟炸的人生經驗與個人感懷。講者於是忍不住聯想到這陣子關於歷史課綱的爭議,相對於課本上的論述,又有多少學生願意認真聆聽爺爺奶奶那一輩老人家的說史講古呢? 那當中又何嘗不是真切的歷史材料與體驗呢?

   接著進入此書的出版正題,首先是小說審稿制的爭取。小說固然允許虛構,但若能在細節上貼近真實,是否能在一般大眾之外更贏得專業人士的信服? 特別是《單車失竊記》涉及了戰爭術語、原住民語、台語拼音,甚至是「腳踏車」一詞的法文翻譯,跨領域的各種知識無法只靠不確定的維基百科與谷歌大神擺平,是以借助專家的審訂,讓文中的細節用詞更符合時代性,這是小說家的自我要求。

   第二個主題是關於這本書的編輯樣貌。雖然當今的出版市場競爭激烈,生存艱難,在新書陳列期間若不能拿下一定的銷售量,勢必很快就下架湮沒。但吳明益仍希望新書資料卡不用浮誇的廣告詞,越踏實越好,不設計書腰,印刷節約且做出質感,不要讓讀者有受騙之感;再者,第一個版本不放任何序文或評論,由於他自己一直到出版前還在修訂文句,勢必讓評論者無法從容讀完並書寫,所以即便這套由王德威老師主編的當代小說家系列從未缺過序文,《單車失竊記》卻開了先例。因為文學評析應該要能優游其中,經營深度,這樣才合理。這是小說家的誠實與信念。

   然後是作品的行銷方式。從早期的部落格到如今的臉書,行銷會隨著時代移轉而改變,我自己很認同作家所言「不在臉書上推銷自己作品」的理念,一名創作者的格局不該為幾十本書而縮減,必須要擁有成為世界級作家的想像。是以此書的行銷管道考量如下﹕對出版社而言是低成本的,對讀者來說是有誠意的,推廣的過程不浮誇、不聒噪,能和作品主題本身契合的,最後的定調便是從獨立書店出發。吳明益自認大學就讀的科系與廣告傳播行銷有關,所以他對這個領域的敏感度較高。他並以《邦查女孩》為例,說明像甘耀明這樣一名用功用心、值得好好珍惜的作家,若能根據作品質地,在幾座山林為此書舉辦講座或新書發表會,自然地景便是最有力的文宣,勢必能讓與會者擁有深沉的震動與共感,深以為然。

   接下來他一一分享「騎著單車到你家鄉的書店」精彩影像,從每家獨立書店的樣貌與特色,書店主人的性格、背景與理想,到沿途經過的台灣山溪、人文景致,以及在各家書店所主講的題目綱要與相關書籍推薦,讓在場觀眾聽得如醉如痴,彷彿跟著作者騎單車一同去環島,看見了日治時代建築的後壁火車站,感受某家不知名米店的傳統風情,聽到從《被扭曲的櫻花》中所提出「為何要為國家玉碎?」的批判,以及提到動物園主題時所涉及的電影《地下社會》。此外,吳明益自言在《單車失竊記》中告一段落的寫作方式,實乃受到作家閻連科的啟發,他的寫作或可視為魔幻寫實的中國化。閻連科曾提出小說寫作的四個層次﹕ 控構、世相、生命與靈魂深度真實,而他自己則期許能朝「靈魂深度真實」的境界前進。

   最後討論到未來可能的寫作嘗試。吳明益從機器人的故事與科幻小說的類型談起,提到「機器人會不會自殺」與「如何判斷是真人或機器人」等耐人尋味的問題,於是他想藉由一系列的短篇小說,以在地化的台灣動植物、人物、土地、政治……為主題,透過科幻的書寫,警告倫理崩壞的困境與危機。因為時間之故,作家未能如以往朗讀書中的片段,卻堅持讀一首選自《大地寂雷》中的詩抄﹕「死者從未離去, ∕ 他們存在周遭漸暗的陰影裡, ∕ 存在漸隱成白晝的陰影裡, ∕ 死者不在地下。 ∕ 他們存在顫抖的樹裡, ∕ 存在啜泣的林間, ∕ 存在河流的水中, ∕ 存在安眠的水中。 ∕ 他們存在眾人間,存在農場裡, ∕ 死者從未死去。 ∕∕ 死者從未離去, ∕ 他們是妻子的乳房。 ∕ 他們是孩子們的慌張的哭聲, ∕ 是點燃大火的火把。 ∕ 死者不在地下, ∕ 他們存在慢燃的火裡, ∕ 存在含淚的草葉間, ∕ 存在迎風的岩石內。 ∕ 他們存在森林中,存在農場裡。 ∕ 死者從未死去。」因為寫了看了《單車失竊記》,而讓作者與讀者得以認識父執輩曾經的生活與過往。死者從未死去。

   會後的提問時間,我請教吳明益古典文學的訓練與其寫作之間的關聯。他認為中國的詩論極美,讓他感受到語彙的獨特節奏,而神韻詩派的美學,對於寫景的經營更是大有裨益。另外村上春樹的譬喻與西化筆法,對他亦有所影響。作為最後一場講座,吳明益依慣例推薦書店架上的幾本書﹕《測量野性的人》談的是大猩猩的物種文化研究,《成為黃種人》涉及了人類學、歷史學的文化自覺,而有河book出版的《看電影的人》和《河貓》亦在推薦之列,或是作者總能從電影中看出某些閃閃發光之處,或是談論動物、書店與地域間的種種關係。以自己的書開始,以他人的書結束,這當中有一種傳接與開展的默契,無非是希望在漫漫書海裡,我們都能找到思想的港口,上岸,再出航……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2799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