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趨利之眼
2015/07/23 22:39:50瀏覽221|回應0|推薦22

   攝影師羅夫•卡勒無法躲在相機之後默默觀看,於是他蹲伏在泥濘旁,把相機扔在一旁,將手伸向被泥土吞噬的受難者;《獨家腥聞》中面對被槍殺的死者,攝影者一樣伸出他的手,不惜破壞凶殺現場,卻是為了調整角度,拍出更驚悚的畫面。這兩個人都體現了敏感的特質:前者對人類的痛苦敏感,後者對媒體所能牟獲的利益敏感;前者讓我眼眶濡濕,後者則令人不寒而慄。

   才讀過《傷心人類學》不久的我,昨晚看完去年十一月上映的《獨家腥聞》後,為人性善惡、悲憫或無情的偌大反差,感到震驚不已。私下以為,此片將傳播媒體的嗜血描述得鞭辟入裡,傑克•葛倫霍減重十幾公斤,精準詮釋了攝影者不擇手段逐利的喪心病狂,削瘦的身軀配上凹陷的黑眼圈,總是伺伏在黑夜裡虎視眈眈的眼光使人心寒,堪稱去年最被低估的影片之一。

   名之為特約記者實則為自由買賣的影片攝錄者,針對現今媒體追求腥羶逼真的心態,為追求更好的出價,不惜將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他們罔顧死者的尊嚴、生者的感受,遊走於法律邊緣,只求令人不忍卒睹卻又捨不得轉台的災難畫面。這種能夠旁觀他人之痛苦的能力,對於最近正講到荀子(勸學)篇的我,真是心有戚戚焉。攸關道德修養之必要,環境影響之深刻,以及物以類聚、慎其所立之真諦。當各家電視台皆訴諸於獨家、血腥、煽情的收視標準,則媒體專業倫理何在? 所謂閱聽者的權益又是否被過度解讀?

   讓我耿耿於懷的是為求第一手消息,可以把利益建立在同業的不幸之上,為求全面掌控、防堵質疑而不惜置同伴於死,甚至可以知情不報,讓兇手逍遙法外後再等待時機通知警方,以求第一時間拍到槍戰畫面的激烈與傷亡。可以沙盤推演、預先編劇的新聞畫面,到底是新聞,還是戲劇?以化虛為實的能力構築新聞內容,觀眾所目睹的是真相,抑是小說? 種種思辨在心中不斷翻攪外擴,這部電影的編導演三方,實是不容小覷,尤其是未能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傑克•葛倫霍,將一個力求上爬、嗅覺敏銳的媒體獵人,把似笑非笑之間的算計,與空洞無情的冷酷心理,演繹得絲絲入扣,令人寒毛直豎,膽戰心驚。

   片中蕾妮•羅素飾演的電視台新聞部主任,年紀雖比傑克大了一輪以上,卻被傑克鎖定為追求對象,這當中自然不是因為愛,而是基於利之所趨的同類敏感,讓他得以掌握對方的需求以及和自己的互惠關係。於是他可以透過聳動的影片威脅蕾妮,藉由引介,去接近進而建立自己的人脈與資源。更寫實的是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小夥子,其舌燦蓮花的口才,對人性的理解與資訊的掌控,除了細心觀察之外,竟都是來自於網路自學,這也算是另類的翻轉教室了吧﹗ 編劇對於現實素材的鎔鑄能力,實令我讚嘆不已。

   看到最近沸沸揚揚的捷運殺人案報導,不管是行凶畫面的逼真分鏡,配上流程解說,還是對家屬、路人或凶手的訪談內容與解讀,都令人感覺不安,整個社會瀰漫著惶惶浮躁,連我即將面對大考的高三學生都忍不住在課後絮絮叨叨,不知如何是好。這彷彿是個最黑暗的時代,卻看不見光的所在。雖然網路私媒體已極為普遍,但電子媒體的影音傳播仍相對來得強勢,目前堅守崗位的從業人員也好,日後有志於投身其中的學子也罷,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甚至是扮演市場消費的閱聽者,也應該以此為鑑,檢視重口味的窺奇心態。這是部可以用來識讀媒體與思考討論的犀利影片,非常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2645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