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1 09:04:40瀏覽323|回應1|推薦19 | |
英國思想家霍布斯說﹕「能夠找到從這個世界爬出去的洞穴,是我的幸福。」約翰•彌爾說﹕「與其當一隻滿足的豬,我寧願當一個不滿足的人;與其當一個滿足的笨蛋,我寧願當不滿足的蘇格拉底。」這是哲學的力量。法國2015年高中畢業會考於6月17日揭開序幕,早上第一門考試便是共同必考的哲學科。對於台灣當今高中教育缺席的哲學課程,該如何尋求補救之方呢? 除了國文或公民課上的思辨訓練外,這本《十六歲的哲學課》雖翻譯自日文,或也是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的入門書籍。 此書從希臘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談起,再述及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三大宗教的教義。接著,依時間先後介紹西方哲學史上的眾多流派,採取主題式的人物分組﹕ 先是開啟現代哲學的笛卡兒和培根,說解其演繹與歸納法;然後是政治哲學組的霍布斯、洛克與盧梭;還有影響世界政治甚鉅的行動者馬克思,介紹他早期以人為本的「異化」觀念,以及後來共產革命衍生的流弊。當我拿出此書抄錄筆記重點時,剛好有學生經過,說他已看完這本書且覺得自存在主義之後的章節特別好看。也就是從第九章的沙特與李維•史托到當代思想的尼采、佛洛伊德、語言學家索緒爾。最後的兩章則相當平易近人,也是我很推薦引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章節﹕〈青少年期的心理〉和〈十六歲開始的哲學〉。 〈青少年期的心理〉先闡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現況,再配合艾瑞克森的「自我統合未定型」與勒溫的「邊緣人」概念加以分析。進入佛洛依德的學說後,作者以極其生活化的事例,說明壓抑、認同、投射、反向、逃避、退行、替代與昇華的意涵,然後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延伸至貧富不均的思考,再探究校園生活中的霸凌與學校種性制度下的不平等現象,像是在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中便有所著墨。最後一章〈十六歲開始的哲學〉就全書各章節加以統整與歸納,卻是由作者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從先哲身上學到甚麼,以及回想高中生活的種種,讓人覺得具體而可親。 關於作者所言當代年輕人處境極為嚴峻,我深有同感。不管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用,形成社群網絡的小宇宙,以及教育和階級複製間的關係,對於後者,新近出版的《家庭優勢》中有更精闢的研究分析。所以,我非常認同此書的初衷﹕ 透過哲學的閱讀,對自己和別人的存在可以懷抱敬意,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不斷思考「你的存在是獨一無二」這件事,並把眼光投向社會,就能反過來看清自己的處境。於是,一旦開始思考,便身處於哲學之中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