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藝拼盤
2015/05/02 23:02:06瀏覽766|回應0|推薦21

 一、史心隱筆﹕ 聽呂世浩談「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

 文學家有心,能雕字成龍;史家何嘗無心,是以史料有去有取。隱筆真情,時空寄寓。今日至國家圖書館聽呂世浩演講,從陳壽《三國志》、裴松之的注解到相關的雜劇、平話以至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氣呵成,侃侃而論,將三國時代精彩的明君賢臣文官武將一一道來,有對劉禪(阿斗)名字的澄清,有張飛原是氣質書法家的翻案,還有孔明長處不在軍事的真相,以及劉備原屬黑道教父的背景。之前聽過呂老師講秦始皇,便驚嘆於其穿越古今作類比的本領,能用現代的語言詮釋歷史人事,如以司馬懿需要諸葛亮出師北伐,來藉機剷除曹魏勢力的心理,說明養寇自重的道理,最強悍的敵人也是最重要的盟友;或是將孔明為了赤壁之戰在江東舌戰群儒的情形,說成是羅貫中送群儒之臉給孔明打的設計,非常有趣,莫怪乎其課程能受到大學生的歡迎。 

 發人深省的還有向歷史借鑑的智慧﹕像是性格決定命運的諸葛亮,身處以弱敵強的態勢,如何能堅持十全必克的謹慎?所謂棋有棋局,時有時局,人有格局,若不冒險,如何翻轉既有情勢?又或是劉禪樂不思蜀的智慧,亡國之君倘不如此,何以為繼?不使人疑乃是高明之計。不是每個人都要當悲劇英雄,天時不夠,硬要以人力強為,自然只能留下令人憾恨的結局。而透過呂世浩比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可以發現羅貫中努力在正史的基礎上,參考裴松之的注文,再加上合理化的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賦予《三國演義》不同的視域。如以剪下貼上的方式,將鞭打督郵的惡行從劉備轉到張飛,鞏固劉備一貫仁厚慈悲的形象;還有將赤壁一役力抗曹操的功績,由魯肅、周瑜移到諸葛亮的身上;以及原本由張郃率軍對戰諸葛亮的史實,改編成司馬懿對峙諸葛亮,最後上演空城計的逆轉情節。種種修潤無非是為了神化孔明,力保劉備的仁君光環,並配合庶民底層文化對故事與義氣的渴求,加以編造,使人物更為強化,內容更為豐富,結構更為合理,所以此書成為流傳最廣的章回小說,也是我讀過數十幾遍、最鍾愛的中國古典小說。 

 當初若不是母親阻止,我應該會成為一名歷史老師的,雖然文史不分家,但聽呂老師在台上講讀三國,表情生動,鏗鏘有力,猶如歷史劇場幕幕播送,令我好生羨慕啊﹗今日下午彷彿置身於明清街頭,聽說書人演繹三國風雲,過癮之餘,亦有時空穿越之感,江水東逝,千古風流啊﹗

 二、超越時間﹕《愛的萬物論》觀後感

 當愛已成往事,分手的台詞要說些什麼?即便時間無法回到過去,記憶猶存於未來,所以長期將照護丈夫當作生命重心的妻子,確認男主角心有他屬時,只是流著淚說﹕「我愛過你……」,然後打包離去,成全對方,也成全自己。飾演史提芬•霍金的男主角以此片獲得奧斯卡影帝,的確是實至名歸,從健康、發病到惡化的過程,肢體語言的詮釋極具說服力,然而這不僅僅是彰顯演技的自傳電影而已,片中所探討的愛情亦值得深省。 

 王藍在長篇小說《藍與黑》裡說﹕「一個人,一生只戀愛一次,是幸福的。不幸的是,我卻比一次多了一次。」我並不贊同這樣的說法,誠實面對自己的愛與不愛,不管次數多寡,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珍和霍金從愛情走入婚姻,始終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特別是盡其所能擔負一切的珍,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對霍金的感情已轉為道義、責任與親情,她對Jonathan的心動與依賴是可以理解的。最令我動容的是這對夫妻彼此的體諒與善解﹕ 始終不願聘僱看護的霍金,明知珍與Jonathan有共同的信仰愛好,惺惺相惜,仍願意讓Jonathan協助自己,加入他們的家庭;而當霍金陷入昏迷狀態時,也正是珍與Jonathan陷入熱戀時,醫生問她是否要拔掉霍金身上維生的管線,不然就得承擔霍金醒來後無法說話的衝擊與辛苦? 此時,珍毅然做出要丈夫活下去的抉擇,臉上那堅毅的表情,比哭泣還令人難受。然後,珍向Jonathan告別,邁向更艱難的照顧歷程,直至與霍金離異後,兩人才再續前緣。 

 執子之手,不代表能與子偕老,然而,即使陪伴到生命最後的不是當初的那一個人,也無損於人們曾經相愛的事實,只是愛情已經昇華到另一種境界,不佔有,不執著,而能尊重對方的心意,與選擇。愛有起點,卻不一定有終點,帶著承諾的重量,依舊繫繫念念,那便是超越了時間的真情光年…… 

 三、詩生活﹕ 嚴忠政詩集《玫瑰的破綻》讀後感

 「燈火肌黃的小鎮 ∕ 有豐腴的海 ∕ 你沒有看見半點藍 ∕ 為誰瘦下來」 很巧妙的詩句,寫的是我最愛的海。這本2009年出版的詩集,總令我聯想到李進文的詩,不僅是其中輯五「江湖退稿」的武俠詩,某些既抒情又嘲諷的風格,亦有似曾相識之感,如寫〈黑色奇萊〉﹕「眼見側鋒露出半截胳臂 ∕ 那是時間的肌腱,陡峭,有力 ∕ 出掌是雲,收掌是霧 ∕ 要挑戰你好不容易 ∕ 好不容易到了這個章回 ∕ 從驚悸這頭望去 ∕ 龐大的黑色身影 ∕ 沒有一件披風比你還武俠 ∕ 除了喧囂 ∕ 你還會有甚麼江湖仇家」; 或是「有人模仿快遞 ∕ 把玫瑰送到愛人門口 ∕ 顏色氣味都對 ∕ 但少了魂縈夢牽該有的猶豫 ∕ 鮮豔就只是快感而已」,簡單的敘述卻耐人尋味,這是我所欣賞的詩風。

 詩人的自序很動人,他認為「詩」躲在時間後面,所以總是在往事不散的陰天書寫,寫自己相信與質疑的瑰麗。而李進文為此書所寫的〈玫瑰札〉亦值得一讀,他將詩視為改善生活態度的方式,「詩人凝視玫瑰,而最終,始悟及其實是玫瑰正凝視著詩人」。

 四、底層書寫﹕ 畢飛宇《造日子》讀後感
 

 我偏愛小說家的散文,裡頭有故事有畫面有哲思,還有氣味,莫言的鼻子當然是一個天才,但畢飛宇的聽力也堪稱一絕。像是寫鄉村的聲音﹕「泥土在開裂,莊稼在抽穗,流水在澆灌,這些都是聲音,像呢喃,像交頭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蕩蕩,它們是枕邊的耳語。麥浪和水稻的洶湧則是另一種音調,無數的、細碎的摩擦,葉對葉,芒對芒,杆對杆。無數的、細碎的摩擦匯聚起來了,波谷在流淌,從天的這一頭一直滾到天的那一頭,是嘯聚。」雖是聽見,又彷彿是看見。

 作者往往在說完細節清晰的故事後,會加上自己的文學或道德意見,如回憶童年關於水鬼的傳說,覺得自己靈魂深處擁有某些神秘主義的東西,「我從不認為科學可以對付一切、邏輯可以表達一切,有許多東西會越過科學與邏輯,直接抵達我們的靈魂。」;或是提及手電筒帶來遐想的習慣,他喜歡在漆黑的夜裡,用手電筒探照夜空,「這時的光不再是棍子,而是柱子。光柱子頂天立地,它在黑色的夜空裡搖晃,你什麼都看不見,你反而找不到任何一顆星星。但少年的心就此變得浩瀚。」這是非常美好的探索與想像。

 此書以童年鄉村的食衣住行育樂為主題,夾以自然與人物的描摹,滋味醇厚,寫蠶豆、草房子、竹蜻蜓,寫九月的雲、村裡的牛還有啞巴和木匠,畢飛宇說的真好﹕「我很高興我來自於生活的最底層。對一個小說家來說,最底層得天獨厚,它可以讓你看到生活的源頭,無論你面對怎樣的花花世界,你都不會花眼。」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2273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