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帶領學生進行專題研究時,一直在思考敘事位置的問題,不同的立場會衍伸出迥異的視角,觸探的深淺自也有所不同。就像皆以子女失蹤為主題的電影,由趙薇、黃渤、郝蕾所主演的《親愛的》,和日本女星井上真央、永作博美主演的《第八日的蟬》,分別從父母與孩子的角度觀其感受,進而發展出不同的風格特色。 此片觸及中國大陸拐賣兒童的猖獗與一胎化政策下的無奈,黃渤在《親愛的》片中詮釋失子悲痛,自責之深、心緒之亂,致使無所不用其極,尋子受騙的過程更是令人不忍卒睹。幾年後失而復得,面對的不是闔家團圓的甜蜜,而是彷如最熟悉的陌生人的衝擊,飾演生母的郝蕾其無力憔悴的隱忍求全,令人滿心悽惻。而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趙薇,以素顏農婦入鏡,充分展現養育三年的母者意志與親愛決心,一路追索小孩的過程艱難辛酸,在城鄉差距與階級差異的反襯下,更不時凸顯弱勢族群的無助與悲哀。三位演員用心用力的演出,極具感染力與說服力,為此片憑添強大的戲劇效果。我的眼眶紅在父母失子的當下,特別是聞見相濡以沫的失子互助團體,其強顏歡笑、尋子心切的口號與傾吐,令我聯想到家族裡的小朋友,一時感同身受,無法想像失去他們的可能,頓時心痛不能自己。 相對於《親愛的》一片著重在孩子失蹤後與尋獲後的生養父母反應,《第八日的蟬》則聚焦於孩子失蹤後與養母的親子互動、母女情深,以及重回原生家庭後備受冷落的成長傷痛。導演以時空錯置的插敘,讓井上真央飾演的惠理菜穿越於父母的失能與養母的疼愛記憶中,生父的外遇導致她被情婦所擄,卻與這名由永作博美飾演的養母發展出溫柔親密的情感。於是在回到生父母身邊後,生母動輒因孩子的言行而聯想到不愉快的過去,其歇斯底里的過度反應讓孩子一直懷有使母親痛苦的罪惡感,「如果沒有我就好了!媽媽也不會這麼難過……。」這樣的心情伴隨孩子長大,她被迫提早離家自力更生,唯有切割才能試圖遺忘,但是被愛的印記卻仍然留在心底,等待召喚與憶起。當兒時同伴找她踏上回憶之旅,長久以來的自我否定,終於在記憶碎片完整拼湊後得到療癒,那是愛過與被愛的證明,所有的錯誤都得以被理解與寬宥。至此,壓抑許久的情緒潰堤而出,淚流不已。 同樣都使人落淚,但一在前,一在後,煽情或節制、渲染或清淡的情感處理,可能與民族性有關。但以父母為敘事角度的外放情緒,較之以孩子為主體敘事的內在感知,我覺得後者漸次滲透的力道與情感轉折的層次,似乎更為細膩深刻。我知道排山倒海、撲面而來的能量驚人,卻更欣賞層層遞進、韻致悠遠的蓄積張力。《親愛的》改編自真實新聞事件,編導的觀眾設定是習於重口味的華人社群,其表現手法自然不同於改編自角田光代文學作品的《第八日的蟬》。或是源於文學改編,所以能夠善用「第八日的蟬」之意象,當原本生命只有七日的蟬群一一死去,獨自活到第八天的蟬固然孤獨欲絕,卻也因此能看到其他蟬所不能目睹的風景,以此隱喻惠理菜由逼仄至豁朗的坎坷心路,著實貼切。與其耿耿怨懟自己的遭遇,不如感激這一路的迂迴不平,曾經愛過疼過快樂過,那麼,這些別人未能看到的生命風景,便是流淌著牛奶與蜜之地,應許心靈的豐富靜定。 人世是道場,種種得失都是修練,都是使我們堅定與消業的金剛經。父母的傷痛也好,孩子的陰霾也罷,視角不同,但愛是一致的。親子的分合沒有藍圖,紅塵滾滾,幸福不易,智慧難得,如何在山窮水盡之處坐看雲起悠悠,那便是需要在悲歡離合中,認真學習的生命功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