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能做些什麼?除了興觀群怨,除了獨白與想像,能不能是心靈的療癒、愁苦的滌洗?上週很高興能邀請楊書軒來學校,對學生分享他去廣西瑤族的偏鄉志工之旅,兩個小時的講座有詩意有人文有地景,還有赤裸的族群弱勢與憂傷命運。 對於理工類組的導師班,我一直努力想把他們拉出課業考試之外,各式文類的閱讀、寫作與發表,各種影片的刺激、對話與思考,當然還有不同演講的聆聽及悸動。非常感謝書軒特地從宜蘭北上,還不巧遇上萬安演習的交通阻塞,為了替這場演講暖身,前一天還利用國文課讓學生觀看劉安婷TEDxTaipei 2013的短講,讓身處天龍國的他們看到不同的世界與可能。當畫面上出現德蕾莎修女說的話﹕「願上帝讓我的心完全破碎,好讓整個令人心碎的世界能夠湧入我的心。」時,台上的我和台下的學生同時都紅了眼睛。 書軒協助瑤族孩子的方式很特別,是讓孩子們從主題中挑一個相關字,然後寫詩,詩裡有當地的生活、破碎的家庭與作者的心情。當每個人集滿二十個字寫完二十首詩後,將這些字印繪成一棵樹,每棵樹的樣子都不同,那是專屬於作者個人的生命之樹,也是詩之樹。觀看演講過程所分享的每一首詩,配合影像與照片,在那遼闊的山谷村落裡,彷彿能想見用力成長卻隨時擔心會被割鋸的命運,那是一棵來不及成為自己的樹。書軒坦言之前曾有如沈從文《邊城》般的異鄉懷想,卻是到了當地後,被無從遮掩的貧窮與無力所擊潰幻滅,在那個山谷裡,他展開一趟往下的旅程,透過詩句深入到孩子們的心。 最令我動容的,是一名從小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如何從充滿恨意的書寫逐漸走向愛與和解。詩很抽象,但情感很具體,隨著對母親的探視,與其合照、對談,終於可以在他的詩裡看到被釋放的悲傷,與微光。當書軒一邊敘事一邊展示這個孩子的四首組詩,當我聽到母親如何對孩子解釋改嫁的不得已,以及看到他終於將手搭在母親肩上母子一起同笑時,我和全場學生都被詩的力量震動了。誠如陳凱歌電影《黃土地》裡呈現的社會現象,至今當地小女孩仍然嫁給老丈夫的宿命令我不忍,而面對結構性的社會、家庭問題,我能理解書軒所言的渺小,但不能撼動的,就用詩去滲透去浸潤吧﹗ 除了孩子們寫的詩,書軒很用心在各個段落穿插了電影、詩句與其他文學作品,像是前述所言的《黃土地》、描述詩人聶魯達的《郵差》,以及《種樹的男人》與《孩子們為什麼要上學》等書段落。動人配樂搭上廣西山谷的影像,非常吸睛,但我最愛的還是聽孩子朗讀自己的詩,那兒有心谷的回聲。下課後便收到學生的短訊如下﹕「今天的演講真的超棒的,很有衝擊,一時之間百感交集五味雜陳,覺得需要一些時間思考和消化,謝謝老師﹗」之後該找個時間讓學生好好說一說,謝謝書軒的詩心,謝謝學生的專心,謝謝這個有溫度的午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