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士林眾生情
2015/05/30 22:42:52瀏覽456|回應1|推薦21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及《儒林外史》,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以我們多半以諷刺小說看待此書。但今日下午至國家圖書館,聽胡衍南以研究《金瓶梅》的世情小說角度,「誤讀」《儒林外史》一書,煞是有趣。其實魯迅亦曾以「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來評論《儒林外史》,故此視角應頗有可觀之處。

 身為研究《金瓶梅》的專家該如何跨界談論《儒林外史》?胡衍南一開始便以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的台詞自嘲﹕「我只是個送外賣的。」說明自己是順著《金瓶梅》的啟示,開發「誤讀」《儒林外史》的幾種方式,在此分享送外賣的心得。他希望讀者不要只從文意學的角度視其為諷刺小說,也不要只關注八股文取士的科舉批判,這樣可能縮限了此書格局,不妨將它視作從世情小說分出來的支流,穿透對科舉考試的諷刺,看到這個制度產出的各種扭曲人格,及其背後的文化反省。就像《金瓶梅》裡說的是﹕對於我們所不了解的世間男女,要有更多的尊重,誠如對李瓶兒之死耿耿傷痛的西門慶、給了武大郎自己最後積蓄的潘金蓮,他們揭露了人物臧否背後的複雜性,也提示了《儒林外史》中讀書人變呆變壞變勢利的有跡可循,不宜低估作者對他們的理解與同情。

 於是從全書〈楔子〉的王冕談起。胡衍南以宋濂〈王冕傳〉為對照,讓我們看到小說與正史不同之處,藉王冕對母親的言聽計從,以及與秦老的互動,凸顯出吳敬梓對儒家「孝」「仁」精神的重視;透過王冕和書之間的關係,表達讀書目的乃探究宇宙道理的純粹,彰顯讀書人的尊嚴;將正史中的畫梅改成小說中的畫荷,讓王冕能藉此謀生,說明讀書人有謀生之道才能對抗誘惑、面對挫折。相對於第二、三回周進與范進彷彿麻辣鍋式的刺激重口味,第一回的王冕書寫,有一種隱隱約約、恍恍惚惚如田園牧歌式的遙遠,像是難以召喚的過去與理想。顯示這樣的人物典型,在生活中並不易尋覓,展現了作者的現實感。正史中的王冕是狂人,並且屢試不中後才棄去,反倒像是小說中的杜少卿,也就是作者吳敬梓的自比,透過改寫後的對比,可以看到人物的立體脈絡與作者用心。

 胡衍南接著提問﹕為何在王冕之後,由周進和范進打頭陣? 這樣的設計有何目的? 之前教〈范進中舉〉課文時,我只知道讀書人被科舉功名迷亂心智的悲哀,卻未能從周進的遭遇分析起。考了幾十年依舊不中的周進被迫當老師謀生,被所有不堪的人踩在腳下不敢吭聲,卻還是被開除,從頭到尾不見「忍耐」二字,只因卑微的他覺得這是應該的。周進和范進都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因為不甘心,所以屢敗屢戰,直至戰不下去而崩潰。跨越時空來到今日,在現今考試制度下受傷的,不只是被淘汰者,還包括看似成功的人,像是一路過關斬將的明星學校學生,他們的身體與靈魂也在這過程中被傷害,或扭曲。想到我那些輸不起的孩子們,躲在人生勝利組的光環下,卻只能獨自在黑暗中迷惑無措,真的令人心疼。教育,應該要鍛鍊出更強健的身心,而不是短視近利的態度與患得患失的情緒。

 演講過程中,講者一直提醒聽眾﹕ 書中所關心的讀書人群相是很全面的,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周進、范進這一類的人。其實《儒林外史》最愛寫的是名士群,這些名士身處體制之外,對於體制有一定的疏離與抗拒。明代中期後的名士特別多,可分成三類﹕ 一是沒有分辨能力的公子,二是以杭州西湖為中心的詩人,三是裝模作樣的狂妄者。這些人都是規矩之外的非主流者,善於作假、造作,甚至成為詐騙集團,誆人取財。胡衍南以馬純上和匡超人兩位名士為例﹕ 先舉例說明前者到了西湖只關心飲食與美色的俗不可耐,並且引喻失當,以《中庸》盛讚土地之詞來讚美西湖,明顯失去感應外在世界的能力;再就匡超人由孝親之人淪為詐騙集團的過程,談人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轉彎處,對應第一回的王冕,可知人生不是只有參加考試一條路,從偽造文書到當槍手,何嘗不是世情百態的一種?

 若能跳脫諷刺小說的框架,留意《儒林外史》中的細節描寫與次要人物,亦可發現不少值得讚賞之處,如寫飲食的到位,寫胡屠戶的浮誇等。雖然主講者謙稱這只是一場分享送外賣的心得,但在場的聽眾顯然都品嘗到食物的美味,從情節的安排、人物的雕塑到小說家的企圖說明,外送的時間和食物的溫度都恰到好處,口感特別,真是一頓飽足的饗宴,融世情於故事之中,即便「誤讀」,也是場美麗的錯誤啊﹗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23782082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忠實的聽者
2015/06/19 20:09

聽場演講就寫篇好文,

佩服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