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藝記事三則
2015/03/05 21:00:20瀏覽181|回應0|推薦12

一、吾道不孤的療傷之旅﹕《眠月之山》讀後感
    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中曾寫到費爾的故事,為尋找在台登山失蹤的兒子魯本,他來到台灣,聽到江蕙療癒的歌聲,遇到一群費盡心力為他尋子的陌生人。《眠月之山》便是他回顧台灣人情真善美的感恩之書,也是他自己學會放下與釋然的心路歷程。書中插畫由費爾本人繪製,簡潔質樸中有力有美有真情,藝術家的敏感真誠,加上何英傑先生的文字潤飾,讓此書的寫景之美、生命之惑與悲傷之深,動人至極。更令人感動與驕傲的,是台灣人的友善與費爾的回饋,那種相濡以沫的情誼,真正說明了「四海一家」的可能,是一本感受著痛卻還能微笑的溫柔之書。

二、戀戀台灣的告白﹕吉田修一《路》讀後感
    如果之前看過吉田修一的《怒》,是一本充斥著懷疑背叛的黑暗之書,那麼,《路》便是敦厚含蓄、溫和明朗的麗日書寫。文中以台灣高鐵的興建為主題,藉由四組人物帶出台日交流。從歷史淵源、技術移轉、地景風貌到風土民情,雖有兩地比較,寫出企業文化、人情冷暖的差異,卻更凸顯出作者對台灣人、地的戀慕與肯定。想到吉田修一這麼用心地走踏台灣,從北到南再轉東部,將高鐵由無到有的歷程與不同縣市的風景一一道來,把台灣人的熱情與生命寫得生猛有力,讓我看了既驕傲又感動。而書中人物的情感皆以雲淡風輕、溫和節制的方式處理,有遺憾、錯過與歉疚,也有寬容、珍惜與追求,沒有仇沒有恨沒有走不出的苦痛,是吉田修一難得的暖書。

三、耿耿仁心化樂舞﹕《孔子》舞劇觀後感
    融合《論語》、《詩經》與《孔子家語》的材料,以舞劇方式詮釋孔子周遊列國的生命歷程,音樂莊嚴悠揚,舞蹈兼具了優美與氣勢,堪稱是結合了力與美、文學與藝術的華麗展演。對於亂世的人民之傷、君臣之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同仁政之求,編舞者亦是孔子七十七代子孫的孔德辛,以男女舞者的剛與柔、音樂節奏的快與慢,以及燈光色彩的明與暗,配合詩經歌吟,營造出抒情言志的氛圍,傳達孔子溫柔敦厚、憂民傷時的仁者襟懷。同行觀賞者有人喜歡《詩經•小雅•采薇》的水袖舞姿,有人愛看「棠棣之華」的光豔曼妙,而最打動我的則是〈幽蘭操〉的男聲吟唱,將孔子生未逢時的傷感表達得淋漓深刻,真是齣值得觀賞的動人舞劇。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2129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