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2. 我想和你在一起 (中)
2015/01/31 04:04:00瀏覽119|回應0|推薦4

        無論生活型態怎樣變化,無論孩子的個性如何,成長,都要透過連結; 由連他人,帶自己超越感受得到的世界,也由連結他人,試圖摸索出自己站在世界的位置。

            不管是一群孩子在村子大榕樹下吹牛,或是窩在電腦前跟臉書朋友有一搭沒一搭地互動,不管是跟密友談心,還是跟陌生人交談,連結是一種探索生命的重要途徑,尤其進入青少年之後,在想要做自己又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困惑中,跟人連結,給我們一種走吊橋的刺激和滿足---雖然搖搖晃晃,但總是個到達彼岸的機會,也透過這過程,我們體驗如何平衡自己,才能安穩地往前走。

            「多數青少年不是被科技工具吸引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友誼。在他們眼裡,這些科技工具之所以看來那麼有趣,是因為它們的社交功能強大。」[i]身兼微軟資深研究中心學者和紐約大學研究助理教授Danah Boyd如此說。

            高科技的世代,並不代表他們迷戀的目標就是高科技。事實上,只有非常少數青少年是因為喜歡電腦所以上網,喜歡手機所以用短信。

            我的青少年成長期,剛好就落在有電腦沒網路的歲月裡,那時周遭同伴,因為愛電腦而用電腦的,就是那些將來要念電腦科系的學生,剩下的大多數人,用電腦純粹是為了學業所需,難怪現代孩子會發現他們的爸媽儘管電腦用了幾十年,仍然只拿來當打字機,了不起記個帳,其他功能毫不熟悉。

            但在取笑父母的同時,多數年輕孩子也正用同樣的模式去接觸新世代科技。            如今很多爸媽常認為自己的孩子精通電腦手機,對電腦3C產品瘋狂,不斷要買最新的貨,怨聲裡其實淌著甜茲茲的得意:「看!我孩子多聰明,對科技這麼懂!」

            是嗎?

            坦白說,多數爸媽恐怕是被現象哄騙了,而自動舉白旗認輸(這種「輸」,當然,又摻雜著一些莫名的虛榮感)。就像從前孩子為了跟鄰居玩得學會打彈珠,跳房子,拌家家酒,多數孩子的「懂」科技,也只為了想要跟周遭人連結,一起探索世界的寬廣。

            身為一個被家中青少年不敢小看的「high-tech mom」(科技達媽),我曾多次謙卑請教孩子有關網路,臉書,手機的問題。結果發現他們的「懂」,實在非常片面,通常都是實用性的片面懂得怎麼用,並不了解背後的道理。

            說穿了,就跟我們當初用電腦差不多,說很會,其實只會文書打字,並且是最基本的文書打字,一個微軟Word軟體用了大半生,功能懂不到五分之一,現代青少年對科技的懂,也只是每種app 或社交網絡的常用按鍵,和流行的掌握,並不是真的精通其工具功能。

            專家證明了我自己小小的實驗,在廣泛調查統計中發現,青少年的「懂」科技,只是社交連結的副產品:通常在一大群人當中,只有少數真正對科技有研究精神的青少年領先學會,其餘多數人都是在與朋友社交過程中彼此學習,教導,彼此拉拔,把整群人帶上流行的前端。青少年真正厲害的不是電腦網路科技,而是同儕間的模仿。

 

            所以正在流行什麼app, 什麼社交網絡,或是怎樣的科技產品,他們也許比爸媽先進,為了「朋友都在說」,「朋友都在玩」,他們會很快受同伴擁擠進入科技行列是真的,若要因此結論青少年很精通網路和相關工具,說網路原住民就是那些天生熱愛並擅長高科技的族群,我想倒不如說,因著高度的社交渴望,他們用最大的意願和熱誠,付代價去學習和被影響。

            說他們天生擅長高科技,倒不如說他們必須倚賴高科技,來達到社交功能。所以學了該學的部分。

            真的嗎?

            望科技搖頭的父母質疑:如果青少年的目的是在社交,那為什麼要隔著電腦螢幕?或是利用手機傳訊?面對面不是更直接,更熱和?身體相近不是比空中透過文字視訊吶喊更能滿足連結的需要?

            問得好!問得太好了!

            如果你去問青少年,跟朋友在臉書上聊天,或一起去逛街,看電影,你選擇哪一個?

            如果你再問:到朋友家一起打電玩,和在網上跟沒見過面的朋友打電玩,你選哪一個?

            在學校成為一個大受歡迎的人物,和在網上成為千人按贊的網路紅人,你選哪一個?

            爸媽們?你們認為孩子的答案跟自己的答案會一樣?還是不一樣?

           

(待續)

           

 

 

           

 



[i] Danah Boyh, It's Complicated: The Social Lives of Networked Te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dameteacher7&aid=2054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