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4 11:44:18瀏覽195|回應0|推薦9 | |
在我家裡書架擠爆,就是少了一本臉書的年代,一回,有朋友因事外出,把假期中的青少年放在我家。雖然是看著長大的孩子,總不是他爸媽,無法盯著管,我看他書包拿來了,樂器也斜躺一旁喘氣,可是大半天只肯坐在沙發上,不移動。 當然,腿上是筆電。 熬到傍晚,我實在受不了了,忍不住站到可以確定看不到他電腦螢幕的距離,諂媚地問:「網上有好多很棒的網站,我也很容易上癮,你都看那些網站?跟我分享一下,讓我也增廣一點見聞----我相信你們年輕人知道的比我更多更快!」 他的眼睛迅速且吝嗇地喵我0.1秒,露出一個微笑(不確定是對我還是對螢幕裡的人),繼續盯著電腦說:「喔!我知道的也不多,都是音樂視頻網站!」 「但是你看了一天的電腦,總有幾個不錯的網站吸引你吧!還是打電玩呢?」 不曉得是否被我的媽媽味嗆到,他皺了下眉答:「我這一天除了聽音樂,只在臉書上,那兒也沒逛!」 「臉書!喔!我早聽說了,只是沒上過,臉書真的這麼好玩啊!真想試試!」我邊誇張地講,邊向他的電腦靠近。 突然他啪一聲!猛地把筆電蓋上,站起身。 我心噗通大震,想這下子惹火少爺了,結果他只是移個位子讓我坐下。 「算了,我朋友都去補習了,阿姨我還是跟你聊天好了!」 接下來我們聊了將近一個小時,健談的他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他的臉書心得,和臉書糗事,還有他的志向,將來……講什麼我全忘了,但他的表情一直留在腦海中,因為我老覺得自己在哪裡看過類似的表情……應該不是想當年那種,我們不同時代,我的記憶中不該存有任何上過臉書的表情。 英文「Hang out」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調兒啷當的感覺。找字典,解釋也說是一種不正式的聚集,或是打發時間的聚集。若文雅一點描述這字,我會說是把時間掛在空中隨風吹; 所以幾個年輕人hang out的畫面,就像外頭曬衣架上一排衣服,在風中吹得隨意起舞。 被一根竹竿控制住的自由自在。 年輕時,好像特別需要這樣的時光。青春的心太輕,又總是有荷爾蒙的情緒濕氣纏著,老塞在抽屜會發霉發臭,隨意丟又容易染到髒,所以用一根竹竿統統把他們連在一起,讓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擺動身段,實在很必要。 人到中年,時間如鈔票,得來不易,要用就一張一張數,等入了老年,時間成掌中紋路,擁有,比能不能用要有意義。但青春少年時,時間如沙,隨手抓就一大把,從指間滑落還覺得爽,因此很多父母長輩看孩子跟朋友在一起閒聊消磨時間就犯嘀咕,認為hang out就是廝混,浪費光陰。每次被孩子要求要和朋友在一起,非問:「幹什麼呢?」。如此孩子當然精明對抗,特愛用作功課或討論社團工作為他們的社交包裝紙。 其實跟朋友在一起,本身就是目的,哪還需要什麼目的呢? 成長歲月,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就是跨出自己,學習在人際關係上獨立又合一,這也是預備將來在更複雜的社會網絡上攀爬適當,不會成為老掉到地上的蜘蛛。 從小還在父母的眼界裡,孩子在公園玩時,若看到別的小朋友,會想過去跟人家玩,那就是開始邊吐絲邊學著在人家吐出來的絲上走路; 到了青少年,小小一片網的經營,摸索著那一條絲可以重重踩跳,那一條絲要輕慢墊起腳尖走,那一些絲千萬要繞道走,這是從自己的世界走入別人的世界,再從別人的世界看回自己的世界,是認識別人也是認識自己的重要過程。 自古至今,這種編織人際網絡的渴望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隨著世代更迭改變了應用模式。 古早時,孩子放學回家都是走路,就跟鄰居同學邊玩邊聊打打鬧鬧,回家功課寫完,隨時到別人家串門子串到天黑是最普通的社交活動,那時候的孩子不必為社交定計畫,給理由,或者安排行程,hang out隨時都在發生。 慢慢地,人和人住得遠些,交通工具多一點,相處機會也難一點,但有了電話,小女生會抓著話筒聊個沒完,等放假時,會約著去看公園玩,一去圖書館坐功課,逛街看電影,還記得「筆友年代」嗎?未曾相識的遠方,有一個可以交心的人,在遠處佇立著等候,把自己的網延伸擴大到眼睛看不見得地方。 進入更「發達」的時代,網自動擴展了,但絲線之間的空隙更大,見面的時間更少了些,孩子不願為電話佔線被嘮叨,還好有email的免費通訊。 而自從即時的社交網絡開動之後,大人看著孩子一個個全「掛」上了臉書,微信,短信,和其他即時視訊網,都皺起眉頭,愁著孩子被網路吸走了。 仔細想,吸走他們的到底是什麼呢? 青少年上網,除了看youtube,視頻,聽音樂,多半時間都掛在社交網絡上,無論是用文字交流,互傳可愛貼紙,或是即時影像,甚至,只是一起打電玩,吸走他們的不是網路,而是跟人在一起,有機會表達自己,分享喜怒哀樂的社交渴望。 (待續)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