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6 11:49:11瀏覽173|回應0|推薦1 | |
鬆土1 土壤,風吹日曬後,容易硬化。 植物長不好,別急著修剪,往根部巡視一下! 植物的根,雖然孕育著巨大的生命力,卻在仍舊稚嫩的成長階段裡,會因著硬化的土,而吸不到空氣,喝不到水,甚至,動彈不得。 藉由外力,細心技巧地鬆土,不但不會傷到幼根,又能夠使空氣水分容易被吸收,同時,也製造了一個優質的成長環境,讓植物的根能夠自由伸張,牢牢地,穩穩地立好根基,發展屬於它的生命潛力。 孩子的生命,看來鬆軟,易塑,但,總有一些讓爸媽傷腦筋的地方,看起來明明狀況不佳,卻又很難改變,無論怎麼獎賞或處罰,都效果不大,就是那付「德行」。 不一定要急著去修剪! 有時,他們只是需要被鬆土一下,需要父母協助他們在現有的狀況裡,找到一個可以自由呼吸,喝水,伸展的成長方式。 * 小倩動作慢。 小時說是細緻,每次一大群孩子圍桌吃飯,大家狼吞虎嚥,吃得滿嘴滿臉,就她一個細嚼慢嚥,邊吃邊擦嘴,食物一掉出來立刻皺起眉,非立刻停下來整理乾淨不可。 人家一頓飯用兩張餐巾紙,她可是一大疊都用不夠!如此看在眼裡,夫人好不羨慕,心裡嘀咕著:怎麼同樣養女兒,人家養出來的這麼有氣質,自己養出來的,卻如此豪放「大氣」? 過兩年,大家高高興興地送孩子上幼稚園了,每天早上,總看見小倩的媽拎著白雪公主背包,頻頻回頭,喊著後面慢條斯理的小公主:「快點,你快點好不好,遲到了!」 然後,是每一個完整帶去,又因著來不及吃,而幾乎完整帶回來的午餐盒; 是每個下午窩在房間內,窩半天也作不完的功課; 是學校考試卷上明明會卻來不及完成的題目。 還有,經常為了出門前拖拉被念到滿臉淚水的衝突,頻頻爆發在母女原本親密的關係上。 「怎麼有這麼慢的孩子?她越慢,我就越急,都快得心臟病了!」小倩的媽搖頭嘆氣。 又過幾年,時間表上的空處更少,像一般孩子,小倩除了學校越來越多的功課報告要交,還有才藝要練。慢動作,只好跟睡眠借時間,正在成長的孩子,精神不佳,脾氣來了,挫折沒有得到大人的安慰,反而換來更多因為焦急而發出的指責; 嘮叨和催促,已經在母女之間,炸成坑坑孔孔。 小倩覺得自己好像真的甚麼都做不好,趕不及。 小倩的媽賞罰的管教方法都用盡了,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媽。 有一回,老師告訴小倩的媽,他遇到小倩小學一年級的老師,談起小倩,那個一年級的老師的結論是:「哇!小倩還是小倩!」 她聽了,難過得哭了好久,原來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多年來試著要幫助小倩,改變她,可是到頭來,一點進步也沒有,自己這個媽真是徹底失敗呀! 小倩的慢掐到媽媽的脖子,因為她的媽媽是個動作快速,俐落,能幹的女人,而且,由於爸爸工作忙碌,經常出差不在家,小倩下面還有個小她三歲的弟弟,媽媽期待她是個獨立,甚至可以幫補的大姊姊。 慢,在小倩媽媽的心中,是不成熟,不懂事的同義詞。 可是對小倩而言,她沒有那種埋頭往前衝的熱情,反倒是左顧右盼收集細節的過程,於她,比達到目的更有趣味和意義,同時,緩慢進行也讓她有安全感和信心。 但她總因著慢,被指責批評,因著慢,被說是不專心,浪費時間。慢,變成媽媽勃然大怒,搖頭嘆氣的原因。 她不是沒想過要改,只是改不掉,漸漸,連小倩自己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快不了」。
* 管教,不一定是改變。 管教過程中最大的陷阱,就是把孩子的某些特質當成問題處理,以至於父母筋疲力盡,傷心氣餒,孩子也因此常常陷在挫敗感裡,老覺得正常人不容易作,因為自己怎樣都做不好。 是特質,就有正負面,如同果子未成熟以前又酸又澀,生命的特質,常常也在孩子不成熟的年紀裡,顯出負面果效多於正面。 而那些一直不能被接受,甚至予以批評,指責的特質,可能自此掛上一張黑臉,掩埋了原來的潛力,成為讓孩子自慚的原因。 對小倩的慢,其實,首先要接納,承認這就是小倩的特質,不要處心積慮,把這特質當成仇敵去消滅。 是特質,就要教孩子管理,而不是拒絕,更改。 「Manage it , don’t change it!」(管理它,不要改變它),這是夫人常常勸周遭喪氣媽媽的話。 一個動作慢的孩子,不可能把他改變成俐落迅速,但是,作父母的卻可以教導他如何在慢的情況下,出門不遲到,作功課不熬夜,過日子不天天惹得周遭的人氣急敗壞。 既然動作慢,就要作時間管理,別人上學只要半小時起床就夠,他要早一小時起床(起不來,調時差,晚上早點睡); 作功課容易拖拉,可以放個鬧鐘每半小時提醒一次,讓她檢視自己的進度,也可以把一小時才能作完的功課分成兩份,不要一次完成。 許多孩子動作慢,是因為拖拉。 拖拉,是因為容易分心。 所以,「專心」就成為管理這個特質的重要工具。 很多父母以為容易分心的孩子就不可能專心,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天生特質,但是專心,卻可以訓練。 首先,是環境的處理。 夫人家二弟子無論在怎樣吵雜凌亂的環境裡,只要情緒妥當,都可以非常專心地把手上的事完成,甚至,可以同時完成幾件事。大弟子就受不了噪音的干擾,而且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但是,因為她目標導向,所以不會拖拉。 小弟子,則是各種感官隨時開放,思考方式如兔---不好好走直線,總是跳來跳去。對他而言,目的,永遠比不上眼前的過程那麼具體,實際,吸引他,所以他很容易把火車開出軌道------- 不,應該說他人根本不坐在車上,所以沒有軌道可行。 作功課,夫人要他不拖拉,就必須為他管理出一個可以專心的環境。除了沒有人聲干擾,固定的作功課地方,書桌上面必須沒有其他會干擾他的東西,一枝筆,和正在做的那門作業,其他連別的課本,另外一堂課的習作本都不放在桌上。 私塾第一年,夫人必須把功課分成許多小塊,每一塊約十分鐘可完成,用碼表倒數計時,等他習慣了可以專心把每十分鐘的功課做完,再慢慢增加每一塊的份量,延長時間。 如此反覆習慣之後,這個作功課的模式就定型了。雖然在其他事上他還是很容易分心拖拉,但是作功課卻不再令夫人傷腦筋。 從自己可以專心完成作業的能力裡,小弟子得著信心,小小的根,在那塊鬆過土裡建立了伸展的勇氣。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