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8 12:41:11瀏覽210|回應0|推薦6 | |
澆水4 生活的規律:彈性(下)
有愛,就有期待。 雖說是每個父母都在照著自己對孩子的期待養育他們,夫人,卻看到許多矛盾。 希望孩子將來是個服務社會國家人類,現在卻讓他養尊處優,習慣被服務到底; 希望孩子將來面對困境而堅忍不拔,現在卻捨不得他等待,皺眉,不舒適。 希望孩子隨遇而安,開朗樂觀,現在卻把他限制在精緻的物質環境裡,讓他習慣最好最方便最高級; 希望孩子IQ EQ都夠高,智商情商都傲人,現在卻讓他們一天到晚在虛擬世界裡,讓大腦成天被動地回應機器訊息,讓情感與沒有血肉溫度的影像互動。 希望孩子有憐憫心,卻不讓他們經驗貧窮和不足。 希望孩子成為領袖,卻不教導他們從僕人學起。 希望他們將來腳踏實地,卻用雙手,把他們抱在空中,讓他們踏不到現實溼黏的土壤。 當自殺年齡急速下降到青少年,甚至小學生時,許多人聲伐教育體制,社會現實帶給孩子們的無形壓力過於沈重,卻只有很小部份部份的父母自省: 「這一代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否也造成了孩子的抗壓力太低」? 「再這樣下去,孩子們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夫人走這趟私塾管教路,常要被校長上帝提醒:為了孩子而做的,和為了孩子不做的,一樣重要。 給孩子,和不給孩子的,其實,也一樣重要。 長久定時定量的澆水,為的不是讓植物離開定時定量的水就活不下去,而是讓植物健壯到旱季來臨時,有更好存活率。 幫助孩子建立睡眠規律很重要,但,跟著現實,在必須調整的時候,孩子和父母要被綁在身體的規律裡,還是繼續擁有掌控身體的權力? 夫人遇過一些父母,生活完全被孩子的吃喝拉睡習慣掌控,再重要再有意義的事,只要和孩子在家午睡或吃飯的時間衝突,絕對沒有商量的餘地。 當然,在那種情況下,別想約他們出去旅行,因為孩子會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不好,旅行就沒有樂趣了,還不如在家守著舒服。 有朋友孩子三歲以前沒上過餐館,為了孩子在外頭無法好好吃。 「就這幾年,孩子大了不用午睡,會自己吃喝就好了!」他們如此婉拒別人,也安慰自己。 可是幾年後,他們繼續被孩子的另一些「習慣」和「規律」操控,仍然沒有彈性可言。 雖然平日在家看重睡眠飲食習慣的規律,但早早,當周遭同儕一些父母躲在家中望著過去旅遊照片懷念時,員外夫人已經帶著孩子在外頭長途旅行。 孩子和父母一起接受彈性操練,沒有誰完全跟著誰的習慣規律,大家都伸一點縮一點,學著適應。 到了睡眠時間沒床睡,車上,手推車裡,枕著爸媽的腿,地上鋪個布,也可以照睡。員外夫人呢,當然把旅行方式和期待調整過,學著大包小包,走走停停,伴隨孩子的鬥嘴抱怨,意見分歧,享受新的出門方式。 * 知道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好搞,有的孩子就是堅持要這樣睡,只吃那幾樣,非怎樣的環境不開心。 夫人家三弟子,也「中獎」得著如此寶貝。 而且呀!往往那個最沒彈性的,脾氣最大,個性最倔強,身體最差,情感又最脆弱到讓人心疼。 這樣的孩子,若不早早開始幫助他們培養生活的彈性,一旦僵化,衝擊來,只能硬碰硬,碎得最快。 夫人一直相信,生活的彈性,無法單靠一些偶然的密集訓練,現代孩子對生活要有適應力,必須像規律一樣,天天住在一種彈性生活的常態裡。 如何為孩子建立生活彈性的規律? 首先是物質吧! 父母給孩子吃穿用的,倘若只有大山尖端上,那一個小三角形裡的人才吃穿用得起時,就等於把孩子框進了那個小小的三角形裡。 非固定某種品牌,某個水準,某個方式,把慾望和眼光和習慣結合後,對物質需求的執著,讓這一代孩子失去了在平凡生活裡奔馳的寬闊自由。 一輩子,許多許多未來堆積起來的歲月,必須待在那個小小的範圍,才能感到舒適,習慣,自在。 這,可不是父母買得起買不起的問題,也不是將來會留給兒女多少錢的問題,是他們生命自在空間大小的預定問題,俗稱適應力。
再來是生活方式。 二弟子在飲食上自幼非常難搞,只肯吃那幾樣東西,稍稍受迫就有反應(嘔吐,跑廁所),似乎毫無彈性可塑造。要不要盯著這方面硬扯呢? 營養多種類的食物塞不進口,夫人就一點一點灌輸她營養和健康的知識,固執非吃那幾種食物,仍然可以先從那幾種食物開始變化創造出新口味。 記得早年她連打出來的果汁都不肯試著喝,小時直接拒絕,大一點稍微靈巧些,就勉強用舌頭舔一下,說:「試過了,謝謝!不喜歡!」 氣嗎?當然!買果汁機時,夫人想的是一杯各種蔬果打出來的維他命大全哪!女兒卻連幾種最基本的水果打出來的東西都不肯喝。 於是,夫人從她最愛的草莓開始作冰沙,等她習慣了喜歡了,意外加進香蕉。 第一次,二弟子立刻察覺,她說:「這裡面有別的東西,不過…還可以接受。記得,我有非常敏感的舌頭!」 然後,夫人等她習慣兩種水果的果汁後,利用她最渴的時候再加入第三種水果,習慣,再加第四種…就這麼的,配合送她參加游泳隊,讓她的身體自己產生需求,一年年,她可以接受的果汁種類越來廣,身體越來越好,對其他食物的胃口,也越來越開闊。 反看大弟子,自幼胃口極佳,不挑食,享受吃,但是餓不得,時間一到飯不開動就心情低落,期待的週末打牙祭萬一遇事臨時被取消,就會情緒波動很大。那麼對他來說,生活的彈性訓練就是可以不吃,不馬上吃,不一定讓吃為優先。 這種彈性,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澆灌,而是長期用心耐心的功夫; 不是單一部份的拉扯,而是整體的塑造和習慣。 當生命本身不再狹窄繃硬時,生活,就有彈性。
另外還有休閒生活。 住美國南加,得天獨厚,賺孩子錢的遊樂場特多。大型如迪斯耐樂園,環球影城,海洋世界,積木樂園,小型如附設遊樂場的餐廳,雷射打擊場,電影院,這些地方,都是要付上不少鈔票才買得來的娛樂,可是學校裡的孩子幾乎一講到放假,講到生日,話題就繞著這些地方轉。 講多了,聽多了,就成為思考方向,生活模式。 帶點簡餐,去社區公園渡個週末如何呢?那兒都不去,就在家裡聊天玩玩大富翁,下下棋如何呢? 去泡個書店,找個大學校園走走,不能有休閒渡假的感覺嗎?
*
在為孩子培養生活彈性的過程中,夫人自己有許多深省。 她發現,每個孩子的生命起初,其實濳藏著極大的伸縮空間; 孩子,之所以失去彈性,和父母的僵硬有很大關係。 而成人的僵硬,又和他們自己的偏見,固執,恐懼,和驕傲有很大關係。 私塾生活,近距離,讓她在孩子的每一個限制裡,看到了自己的限制; 自己常常拿起標著「愛」的粉筆,拼命在一些自以為最好的地面上,畫一些自己都擠不進去的小圈圈,讓孩子習慣站在裡面。 漸漸,孩子長大,也會去找類似的地方,類似的圈圈,站在裡面,因為覺得安全,舒服。而在那些沒有圈圈的地方,他們就不知所措,或亂走迷失,或不敢動彈。 生命,所以這樣失去伸縮性,或是僵硬,或是軟趴趴。 原來許多人曾經這樣長大。 如此被提醒,夫人懂了。 大人該先調整自己!承認自己是個需要彈性的媽媽老師。 從改變自己起步,她,願意從為自己的土壤澆水開始。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