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與教系列一(5)
2010/10/18 09:03:35瀏覽212|回應0|推薦3

3) 與權柄健康互動的養分

 

 

談親子教養,觸碰「權柄」這話題時,好像在把一個發燙的水煮蛋放在口中,不敢咬,又吞不下去。

夫人多年來在許多爸媽當中,每次講到這兩個字,總會像踩到許多人的心肉:有的直接跳起來反彈,有的暗暗接受震撼,有的搖頭,嘆氣。

在諸多教養概念裡,權柄管教,引起太多爭議。

有的父母覺得親子教養,就是權柄的運用,他們會說:「我是他老爸(老媽),最瞭解他,也最愛他,他當然要聽我的。」

有的父母完全拒絕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有「權柄」的形象,他們會說:「不,不要談權柄,我只要作我孩子一輩子的朋友。」

而在這兩個極端裡,是大部份父母,在當中搖晃。

現代華人父母,會比較靠近不要權柄這個極端,因為在很多華人的成長經驗裡,權柄代表強迫,權威,專制,壓抑,無奈。

多年來,夫人真的很少碰到對「權柄」沒有負面看法的華人,而夫人的二十多年,都在海外。

曾被權柄傷害,而對權柄產生負面看法,使許多父母想要避免在孩子生命中成為一個帶有權柄的角色。

夫人寫部落格的這些日子以來,有機會收到不同中國,台灣,和海外華人父母的回應,他們當中有許多人,非常認真求上進,渴慕學習教養兒女。

書信互動過程,夫人發現許多父母不但對親子教養的知識豐富,而且也融合自身經驗,很有看法。

但,有一件事讓夫人非常驚訝,那就是「權柄」這個在親子教養裡如此重要的概念,竟然,可以被極度扭曲,或極度棄絕。

在餐廳裡,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因不被允許吃口袋裡棒棒糖,而大吼大叫,當媽媽嘗試安撫他時,他竟然對媽媽拳打腳踢。

而那個媽媽一面挨打,一面告訴大家:「孩子只是太想吃糖,不是故意對我無禮。」

大賣場裡,一個七歲的男孩想買某樣玩具,卻因爸媽阻止,要求到別的店去比較價錢,而當場發飆,當爸爸貼近那孩子,想好言相勸時,卻被他裹了一巴掌。這位爸爸怕他再來一掌,抓住兒子的手,肚子又被踢了一下。

旁人開始圍觀,議論紛紛。受過高等教育的爸媽和顏悅色地,將兒子半拉半抱入車。

回家後,續集怎麼演呢?

媽媽趕緊拿毛巾來,幫兒子擦掉一臉眼淚鼻涕,輕聲告訴他:「別生氣了,又不是不買。」

爸爸則一面拿出剛買的蛋糕切給兒子吃,一面說:「貨比三家不吃虧,這功課一定要學的,錢不容易賺呀!你自己仔細想想。」

 那天,這對父母一直耐心陪著,等到孩子氣消,恢復正常。而對兒子打爸爸的事件,他們,都決口不再提起。

回憶起來,這位爸爸對自己當天的「應對方式」還非常慶幸,他相信,孩子一定有能力靠自己在整個事件中學習到他該學習的功課,如果作爸爸的當時控制不了情緒,立即使出父親權柄管教兒子,終究,只不過在勉強兒子選擇對的行為,並沒有真正幫助兒子學到功課,甚至,會讓兒子因著反抗權柄而拒絕反省善惡對錯。

他還認為,孩子自己就有能力選擇對的行為,發揮原本就潛藏在裡面的優秀品格,父母,只需要在旁邊用愛心和耐心等候,當孩子脾氣過後,讓他自己反省出其中對錯,得到正確行為的結論,那,才是真正獨立。

這種把權柄管教當成高壓暴力,而完全不願意對孩子使用權柄的理念,根據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者,暢銷書籍作家,愛家機構創辦人詹母斯道母森(Dr. James Dobson),和其他一些當今最有威信的基督徒心理學家的說法,幾乎可以說,就是直接把孩子送進青少年叛逆的推手。

 對權柄管教的抗拒和誤用,源自對權柄的觀念錯誤。

 我們,總是由自身經驗去詮釋「權柄」為何。

 當經驗不同,而大家各持對「權柄」的不同定義時,就很難真正討論出甚麼是權柄管教。

 因此,在解釋這個孕育孩子生命土壤中最重要的養分之前,讓夫人使用聖經,來為權柄下一個定義,好讓大家在同一個基礎上,認識所有關於權柄管教的內容,都是建立在這個權柄的聖經定義上,而非來自個人對權柄的經驗領悟。

 

寰宇中,至高的權柄屬於上帝。

人間一切權柄,都由上帝分賜下來。在群體中,上帝設立領袖,ㄧㄠㄢ等候,」ㄕㄡ給領袖權柄; 在婚姻中,他設立丈夫,給他作頭的權柄;在親子關係裡,他設立父母,給他們作管教的權柄。

上帝的權柄,來自祂對蒼生之愛,上帝的權柄,會透過公義之路,來保護祂用權柄管理的人。

所以,權柄的解釋,是:從愛產生,用正確的方式施行出來的管制引導能力。

從上帝分賜給人的權柄,無論是團體中的領袖,婚姻中的丈夫,或是家庭中的父母,都該發揮出上帝權柄的特質:

出於愛,透過正確的方式,去管制,引導,和保護。

    

現代很多父母說他們要當孩子的朋友。坦白說,這種觀念並不正確。

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有朋友關係的知心,但,父母不是兒女的朋友。

夫人和三個孩子感情都很好,尤其和兩個已是青少年的女兒,私塾生活,讓夫人和孩子們幾乎無所不談。

特別是老大,她的個性和某些喜好和夫人很像,隨著她的年齡增長,心志成熟,母女兩人之間的相處常常就像好朋友一樣,因著彼此信賴,欣賞對方,而可以一起商量,一起討論。

甚至,分享心中的難處。

友誼的溪水,潺潺在她們之間流動,清澈,見底。

「媽媽,你可不可作我最好的朋友?」女兒曾經問過夫人。

「我很高興你可以對我像對好朋友一樣坦誠,知心,而且說實在的,有時,我真希望自己只是你的好朋友,就這樣和你聊聊天,談談心,多快樂!」夫人看著女兒答。

「作朋友,就不用管你,嘮叨你,掛念你那麼深,有時,還要為了你好,大大得罪你,惹你不開心!」夫人喃喃,講給她,也講給自己聽。

「你是我媽媽呀!我知道你管我是為我好!」她貼心地答。

「所以啦!成為你的媽媽是上帝ㄧㄢ她的朋友,彭ㄧㄡㄢ給我的福份,也是上帝對我的交託,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朋友,但對多數人而言,媽媽,只有一個。所以我希望好好守住媽媽的職分和角色。記得喲,多結交一些好朋友,而我,是你的媽媽。」夫人衷心祝福。

沒錯!親子之間可以存在友誼。

但是,父母不等同於朋友,父母的角色,無法被朋友的角色取代。

朋友之間只有對等的關係,沒有權柄,一切,都只能有來有往地交流,商量。

而管教的定義是:管,給予界線,然後用賞和罰的方式幫助孩子學會停留在界線裡面。教,引導孩子成為一個認識界線,並且有能力守住界線,最後,成為一個能夠自立界線,並且尊重別人界線的人。

單靠朋友關係,沒有正確的權柄運用,根本無法作到以上詮釋的管教真義。

夫人深信,作為父母,必須守住上帝賜給父母的權柄,好好行使對兒女的權柄。

只有好好珍惜運用這份權柄,才能給予孩子所需要的管教,扶持孩子健壯成長。

孩子三歲,四歲,甚至七歲八歲的時候,想用友誼來引導他,跟他商量,跟他解釋,期待他明白所有道理,這,也未免太勉強他了。

一個撲向火的孩子,父母要立刻強制拉開他,而不是耐心向他解釋火的危險,讓他自己選擇要不要摸火。

有一些媽媽告訴夫人,靠父母的權柄來處罰孩子是沒有用的,處罰只是讓孩子害怕,並沒有讓他們真正明白道理。

對,倘若父母只會用權柄來處罰孩子,那,不單沒有真正管教,而且還會帶來無止盡的懼怕和怨恨。

所以夫人一直強調:要正確的使用權柄管教,而不是放棄權柄管教。

不過,夫人也反對這種認為害怕沒有用,要真正明白道理才有用的理論。

父母不可能等到一個孩子明白刀為甚麼會割傷自己,才讓他不隨便玩刀; 父母也不可能等到孩子明白刷牙的道理,才讓孩子自動願意刷牙。

仔細想想,在人類的學習經驗裡,很多時候,是從害怕開始的。

聖經沒有說「明白上帝是智慧的開端。」,而說「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

敬畏,是尊敬加上畏懼,而智慧,是一種徹底的明白。

也就是說,一定要先尊敬和畏懼上帝,才有可能得到明白上帝的智慧。

一個人先尊敬畏懼上帝,才能夠走入明白上帝的過程裡。

是啊!歷史上,那些聰明有智慧之人,如愛因斯坦,如牛頓,總是先承認自己無法完全明白偉大的上帝; 他們,由謙卑敬畏的心開始,尋求上帝,得著上帝的智慧。

而今日大多數管教的問題就落在此處:次序搞錯了!

我們拼命要孩子先明白,然後才敬畏權柄,所以問題百出。

父母認為孩子小不懂,所以不願意或不敢運用權柄管教,沒有好好教導孩子認識權柄,與權柄互動,到了孩子上國中,甚至到了青少年,發現不行了,才開始想要拾回父母的權柄,運用權柄管教孩子,結果都非常辛苦與無效。

因為當孩子完全明白之前,他們已經先習慣對權柄的輕忽怠慢。

不懂得健康地敬畏尊重權柄,使孩子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一路辛苦。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dameteacher&aid=45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