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30 01:08:31瀏覽264|回應0|推薦3 | |
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權柄。 這天,其實很快很快,快到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就已經開始了! 如果,作父母的放棄幫助孩子用健康,正確的態度面對權柄,與權柄互動,有一天,他們也會和今天許多從受傷經驗裡去認識權柄的父母一樣,無法把權柄和愛連在一起,而只是一味的抗拒,或消極承受。
夫人認為權柄管教涵蓋兩個大塊:第一,是使用權柄管制孩子,第二,是從權柄中釋放自由給孩子。
1.使用權柄管制:立界線,賞,罰
孩子非常幼小的時候,就開始在他們生活中樹立父母權柄,透過這個權柄,對孩子作管制,給孩子清楚的界線,然後運用這個權柄,在孩子超越界線的時候,給予處罰或後果,這是權柄管教的第一步。 權柄管制,目的不在控制,而在於主導孩子認識界線,尊重界線。 控制,目標在立即的果效。 管制,只是一個途徑,邁向一個更遠目標的途徑,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當孩子在外面學了髒話,受到爸媽警告,卻故意挑戰權柄,仍然繼續講髒話時,想控制孩子嘴巴的爸媽,可以用各種方法,只要不再從孩子口中聽到那些令人厭惡的言語就好了。 但,如果爸媽的目的不在控制,而在管制,那麼,他會花時間和體力去讓孩子學習言語的重要性,並且教導孩子,習慣尊重別人和自己,成為一個保守言語清潔的人。 倘若孩子還很小,那麼,使用權柄幫助他們習慣作一個不講髒話的人,就比解釋半天之後,再讓他們選擇不講髒話更重要。 訓練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雖然重要,但對於清楚的是非,卻不應當淪為訓練思考的選擇題。 讀過聽過許多教養理論後,夫人很擔心那種「自己選擇的才是自己的」的理論。 過去,輔導青少年的經驗裡,讓夫人明白,許多日積月累的好習慣,其實比明白善惡之後的選擇,更容易讓生命消化吸收。 一個從小對父母講話大吼大叫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打從心裡明白這樣作不妥當後,必須進入另外一個循環的掙扎裡,去改掉早已嵌在生命裡的錯誤反應模式。 很多青少年因為勝不了,而挫敗,而放棄,即使他們已經明白對錯。 活過大半輩子的人,會回頭珍惜年幼不懂就養成的好習慣,因為自由選擇之後,往往不見得有力氣跟上去。 人,常常不是不知,而是不能。 而權柄管教的一個重要內容,正是藉著管制,讓孩子的生命習慣在一個於他們有益的法則和規律裡。 這些習慣,往後要成為他們生活中的能力。 夫人認識一些爸媽,雖然認同權柄管教的觀念,但卻在執行權柄管制的過程中,反對處罰孩子。「用處罰的,只會讓孩子害怕處罰本身,並沒有真正教會孩子是非。」他們常這樣說。 沒錯,作父母的,如果常常在很大的怒氣當中隨便出手處罰,或者,行使沒有章法的處罰,有時罰有時不罰,孩子就會只怕處罰本身。 反過來說,如果父母每次都讓孩子明白,當他被處罰的時候,是因為越過權柄所立的界線,那麼,孩子會把處罰和越界兩件事連在一起。 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他不會只怕處罰,也會怕越界。 回到摸火的例子。 疼痛,是摸火之後的得到的自然懲罰,但,卻沒有一個孩子在摸火之後,只是怕痛,而不怕火。 因為每次摸火都會痛,不可能今天火生氣了才給他痛覺,所以摸火帶給孩子的經驗是疼痛和火連在一起的。 舉個例子吧! 媽媽叫小倩收玩具,小倩不肯。 沒有一個孩子愛收玩具,大人也不愛,所以,不需要為孩子不願意或不悅的態度生氣。 (有些媽媽在這裡已經火冒三丈,開始罵孩子,指責孩子。) 孩子第一個反應是拒絕,這是情緒上的直接反應。爸媽要給予簡單的解釋,告訴他積木是他的,必須要收好,不能撒一地,這是責任。 如果孩子還是不理,甚至正面說:「no!」,這就是不順服,違抗權柄。小倩的媽媽,你不要死勸或活勸,勸到沒有耐性再發脾氣罵他或處罰他。 許多「小倩的爸媽」反對權柄管教,不願意處罰孩子,拼命想「勸善」,當孩子不順服時,就一直忍,忍到忍無可忍,才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如果在孩子不順服的第一時間就進行管教,父母的頭腦和情緒都會比較冷靜,孩子也比較能夠把處罰當成越界的後果,而非「惹爸媽生氣」的結果。 回到那個例子,用權柄為孩子立的界線是:玩具玩過,要收好。 孩子會忘記這個界線,會懶惰不想收,你不需要因此處罰他,而要有耐心的提醒他。 但是,當孩子正面拒絕父母叫他收積木的命令時,就是要違抗權柄,要越過界線,那就一定要有後果。 「如果你不收完,就不可以離開這裡。」父母可以再一次表明界線,並提醒孩子和越界的後果。 這時候,孩子可能杵在那裡一兩分鐘,然後想辦法逃走。 僵持中,執行權柄的爸媽必須守在現場,如果爸媽想一心二用,先去接個電話,喝杯水,吃點東西,作點別的事,等一下再回來吼孩子:「叫你玩具沒收完不可以走,怎麼跑掉了!」,就很難讓孩子對權柄產生尊敬心。 記住,當父母要行使權柄的時候,一定要先對自己的權柄負責。不可以立了界線,人就跑掉。 小倩的媽,你得待在那裡,表示對自己剛剛發出的命令負責。 孩子如果不肯順服,僵到失去耐性,可能會找藉口說要喝水,要上廁所,你可以告訴他:「太好了,那趕快收完就可以去。」 有的孩子這時候可能會發飆,想來硬的,直接要逃走,你拉住他,他就開始耍脾氣,甚至反控訴你說:「你不讓我喝水,不讓我上廁所。」 小心!你千萬不要進入那個可不可以喝水上廁所的討論裡面。 管教的焦點,要非常專一。別想一次教完孩子認清所有的界線! 你可以告訴他:「我很想讓你去喝水,但你要先順服聽話,把積木放到筒子裡。」 夫人看過一些父母在孩子發飆之後就心軟,開始告訴自己:「唉呀,他還小,收玩具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我小時候也不愛收玩具。現在還不是很整潔。」 「而且口渴不給喝水簡直太殘忍了吧!」這些父母繼續說服自己,彷彿再拖個十分鐘孩子就要脫水送醫。 如此,他們當然很快就會妥協,為了不讓自己表面看來那麼「沒原則」,就讓孩子丟三個積木到桶子裡意思意思,放他走。
整件事上,收玩具真的不是重點,父母的目的不是養出一個會收玩具的孩子,而是一個尊重權柄,順服權柄的孩子。 媽媽讓小倩放三個積木就走,小倩就學到:以後爸媽叫我收玩具,我可以討價還價,加加減減敷衍一下。 這,成為媽媽教給小倩的,和權柄互動的方式。 在學校,職場上,都存在這樣和權柄互動的人,當老師,老闆堅持命令時,他們不但不反省,反而責怪權柄,怨恨權柄太嚴厲,沒得商量。 對所有父母來說,運用權柄管制是個學習的過程,我們都愛孩子,愛,有時讓我們軟弱,無法堅持,害怕衝突。 所以讓夫人再簡單地分享權柄管制中的幾個非常重點:
1. 界線非常清楚 2. 態度前後一致 3. 說到做到 4. 冷靜
難嗎? 坦白說,一面寫著這四個非常重點,夫人一面自省,仍為自己的許多不足汗顏。 但難也好,會感到難,才不容易掉進人性在權柄運用中最大的陷阱:驕傲。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