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與教系列一(3)
2010/09/23 06:34:59瀏覽366|回應0|推薦0

        花長不好,沒有光澤,不要只顧拼命抓蟲,除草,有時候,就是缺乏某些營養,要補充。

 現代父母都重視孩子身體的營養,夫人每次和媽媽們在一起,總覺得自己好像置身在一群營養師(甚至是醫生)當中。

  該吃甚麼食物,該補充甚麼維他命,每個媽媽講來都是口沫橫飛的專家。

  可是孩子除了身體的營養要均衡,行為,思想,情感,靈魂,都需要營養。

  管教孩子,不是猛盯著孩子某些問題傷腦筋想點子對付就夠了,,爸媽都要先問,是不是少了甚麼營養?

 

  在老三還未出生以前,夫人對「不聽話」的看法很簡單:不聽話,就是不順服,俗稱不乖,雅稱意志上的悖逆。

  那時候,如果讓夫人來講「管教」這個主題,她一定會把不聽話放在「除蟲」那個部份,大大討論怎樣把悖逆的蟲殺掉。

  到現在,雖然夫人仍然相信有的孩子,甚至成人,的確會在意志上選擇悖逆,需要被除蟲。不過,夫人更發現有許多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因為缺乏某些養分。

 

1) 幫助孩子聆聽的養分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要先問,他有沒有聽話的能力?

除了身體功能上的聽話能力需要查驗,人,是否有耳,有聽力,就懂得聽呢?

聆聽,對許多孩子而言,可能不是那種生來就會的一回事。

夫人可以很大膽的對大家說,這個世代出生的孩子,多半缺乏聽力,他們,真需要添加聆聽的養分。

在這個多媒體,快速,簡化的世界裡,我們的孩子一出生,所有的感官就一起接受刺激。很多東西給的都是多重選擇,你不聽,可以用看的,不看,可以用摸的。

所有感官同受刺激的成長經驗,讓孩子們的每一個感官都難以獨當一面。

純聽故事?不行呀!一下子就分心了,得有個畫面抓住孩子目光; 純讀文字?不行呀!那多單調,總要有個聲音甚麼的才能留住孩子心思。

多媒體世代,我們父母,面對的是一群聽力特弱的孩子。所以,不要以為孩子耳朵正常,你講話,他們就應該聽得見。

聆聽的養分怎麼給?

從教導孩子聆聽是件美好而慎重的事開始吧!

跟小小孩講話,只要可能,你得盡量蹲下來,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在同一個高度上,讓他看著你,然後再對他講話。

這個簡單的動作,不是只有確定他聽見你在講甚麼,而且也會教導他,當別人在對他講話的時候,他應該要停下來,專注地,看著對方。

夫人曾經發現過幾個小孩,大人只要一講話,他們能逃就逃,不能逃就把耳朵關起來,後來她觀察那些孩子和父母的對話模式,發現他們的爸爸媽媽對孩子講話,不是高高在上,就是遠遠地吼著,喊著,難怪他們拒絕聽,因為聽話的經驗對他們來說,都是呼來喚去那回事。

小小孩,需要對聆聽有個正面的感受,當父母,尤其是在他們眼中頂天的爸爸,能夠常常謙和地蹲下來,靠近他們,專心地注視他們,對他們講話時,會給孩子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哦!爸爸在對我講話時,他是愛我的,關心我的。」

夫人在教會長期當兒童主日學,看見常常在團體帶動唱詩歌的時候,有一些狀況外的孩子在旁邊走來走去,好像正在發生的事和他們無關。

然後,一些義務來幫忙的高中女生就跟在後面說:「坐下,坐下!」

如此,對著孩子的背講話,那些孩子完全沒有反應,好像背後是一陣風在吹。

可是,當有經驗的老師走到那個孩子面前,蹲下來,抓著他面對面,輕聲的告訴他:「現在在唱詩敬拜耶穌,請你坐好。」往往,結果是那個孩子表情一震,好像第一次有人告訴他這道理。

老三入私塾之前,夫人一直不知道他的「不順服」,其實和他是一個不容易「聽見」的孩子有很大關係。

對他而言,即使夫人和他四眼相對,告訴他一個命令:「去洗澡」,講了五次,他都可能會雙眼茫然,一副聽見外星人的語言般。

因為,他是一個常常鎖在自己的想法和邏輯裡面,出不來的孩子。

比方說,他正在讀一本故事書,這本書是姊姊叫他讀的,讀到一半,已經很晚了,該洗澡上床睡覺,夫人已經提醒了幾次,他都沒放下書。

最後,夫人走到他面前,四眼相對地告訴他:「去洗澡,現在。」

然後,夫人放開手,他會繼續回到書上。

這種事不會發生在兩個女兒身上,所以,夫人一開始的判決是他不順服,明明悖逆媽媽的命令,當然,就依照不順服來管教他。

結果他很生氣,一直重複說:「姊姊叫我讀這本書。」

夫人更氣地回答:「姊姊聽媽媽的話,你也要聽媽媽的。」

其實,這整件事的問題不在順服,而在他裡面有一個邏輯賭注他的耳,讓他聽不見超出那個邏輯的事。對他來說,這個邏輯是:「姊姊叫我讀這本書,所以我在讀,我正在聽姊姊的話,我沒有錯。」

夫人曾經,在這個時候會心軟,馬上告訴自己:「算了吧!他也沒錯,只是想聽姊姊的話,讓他把書讀完,晚一點睡好了。」

但,這種反應其實不正確,因為孩子即使有他的理由,也要學習聽從順服父母,否則他上課上到一半,站起來就要去拿水喝,因為口渴是很正當的理由,被處罰了,還要怪老師不通情理。

跌跌撞撞中學習,夫人漸漸明白:原來,管教和同理心並沒有衝突。

同理心幫助我們用更適合的方式和途徑去教導孩子,而不是找到不用管教的理由。

怎麼辦呢?

還是跌跌撞撞中學習,夫人試著幫助他「聽見」。

她要先對他說:「把書放下(用肯定句,而非詢問「把書放下好不好?」),來,用這個書籤,所以下次可以繼續讀。」

他抬起頭,問:「可是姊姊叫我讀這本書。」

當他這樣反應時,表示他耳朵打開了,已經和夫人進入了溝通的模式裡。

然後,夫人可以給他個簡單的理由:「媽媽很高興你聽姊姊的話,但是姊姊沒有叫你一次讀完,現在很晚了,已經快九點。」

通常他會喔一聲:「真的?九點了?」九點鐘要準備上床,這個,是經年累月靠規律刻在他心頭的邏輯,是他可以明白的事實。當然,他同意,那麼,的確到了該睡覺的時候。

如此,當夫人再告訴他:「去洗澡!」

他就完全聽見了,馬上就會行動。

 

沒錯,當這樣一個「聽力」不好的孩子碰到其他人,可能直接被當成「不聽話」,進到群體裡面,更很難要求老師或帶領者幫助他挪除這種非肉體的聽力障礙。

夫人曾經為這件事感到氣餒,一開始,人家總是告訴夫人:「他只聽你的。」

是啊!但孩子在一次兩次三次四次,許許多多次「聽見」的經驗中慢慢成長,只要他不拒絕被施以「聆聽」的養分,就有改變聽力的機會。

是啊!要孩子順服,就一定要讓他常常經歷到順服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這幾年在家,夫人花很多精神去教他從聽見,到聽進去,到聽進正確的信息,以至於可以順服,然後經驗到在順服的時候被讚美。

夫人承認,這個過程很漫長,而且這些進步,常常比不上失敗經驗的腳步。每次夫人覺得他在家裡很有進步時,出去到群體中,又惹禍回來,作媽的,當然也會失望。

不過,漸漸,夫人越來越清楚自己是在孩子的生命土壤裡施肥,而施肥,是為了建立健康的體質,而不是立即收割果子。

再有經驗的農夫也不會在四季都巴望見到樹上累累的果子呀!校長上帝提醒著夫人。

絕對不要以看不看得見果子來決定要不要幫助他學習聆聽呀!

 

養孩子讓父母謙卑,養到比較難搞的孩子,作爸媽就有機會重整生命。

早年只有兩個女兒的時候,夫人喜歡跟人家分享有效的管教招數。可是,當她開始管教老三之後,才明白,她應該對焦的,是正確的管教原則。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dameteacher&aid=4436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