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與教系列一(4)
2010/10/05 04:41:50瀏覽267|回應0|推薦2

2.正確回應的養分

 

在美國華人家庭裡,常聽老一輩爺爺奶奶說,這一代孩子對很多事情的反應「很奇怪」。

比方說,吃飯的時候,發現餐桌上沒有筷子,只會去拿自己的一雙,不會幫其他家人拿; 放學回家後,看見長輩,頂多低頭「嗨!」一聲,就走回房去。

既然同桌用餐,順便幫大家拿筷子難道不是最正常的反應嗎?

住在同一屋頂下,見了面,怎麼打招呼像對路人一般呢?

究竟,是這一代孩子比較無禮,自私,目中無人?

還是這個時代的文化邏輯和從前大不同嗎?

夫人相信,很多孩子的反應,不是「自然發生」,不是思考後的決定,甚至,不是從品格演繹而來。一個孩子對許多人事物的反應,是自幼在家庭裡和家人互動學來的。

尤其,與父母之間的互動。

所以,一個孩子得著聆聽的養分,終於聽見之後,還需要施予正確回應的養分,幫助他們懂得合適地,正確地與別人的話語互動。

許多孩子不聽話,不是缺乏聽的能力,他們真的聽見了,可是,卻不懂得怎樣做出對的回應。

「不會呀!我的命令很簡單,一定都不難回應,我叫他坐下,而且還用手把他壓在椅子上,可是我一鬆手,他馬上就站起來跑來跑去。」父母說。

「這不是叛逆是甚麼?」父母握緊拳頭,皺眉。

夫人搖頭:「很難說。」

舉個例子吧!

餐桌上擺著一本筆記本,小明很有興趣,正想伸手去拿,媽媽看見了,趕快說:「小明,這本筆記本是姊姊的,不可以拿。」然後把筆記本放到櫃子裡。

小明走到櫃子旁邊,看看媽媽,媽媽迎上兒子的眼光,說:「你要不要去院子裡玩?打打球吧!」

然後,小明尚未離開,她已經繼續忙著自己的事,

一分鐘不到,小明已經推了張椅子到櫃子旁邊,站上去。媽媽的眼角餘光掃到了,立刻放下手邊的事,生氣的吼叫:「你這樣好危險,再不下來,就要罰站了!」

小明站在椅子上,瞪著媽媽看,不動。

吼了幾次叫兒子下來的媽媽妥協地走過來,把他抱下來。一邊抱,一邊說:「怎麼這麼不聽話,想罰站是不是。」

然後,媽媽把小明帶到廚房,給他一枝冰棒吃,以為這樣是在轉移他的注意力。

小明真的開始安靜的吃起冰棒,媽媽鬆了一口氣,繼續忙著做飯。

晚餐前,突然傳來姊姊尖叫聲。媽媽趕去看發生了甚麼事,結果,大哭的女兒眼前攤著那個筆記本,上頭,已被小明畫滿了畢卡索的名畫。

媽媽一面勸姊解說:「別傷心了,媽媽再帶你去買一本,弟弟還小,不懂事,你要饒恕他。」

然後一面對在旁邊正用同情的眼光看著姊姊的小明說:「你看,都是你,把姊姊弄的這麼傷心。」

 

小小孩子對權柄命令的回應方式,是從經驗中學習得來,而非從他們的理性分析出來。

 

周遭現實裡,有許多「小明」,正在從上述的經歷中,一點一滴的學習該如何回應父母的命令。

一開始,小明媽媽的命令是:「筆記屬於姊姊,你不可以拿。」

聽到指示的小明不退反進,邁出步伐,走到媽媽放筆記本的櫃子旁邊。

這是叛逆的第一步嗎?如此說,也許,有點武斷。

也許,他單純地,只是心思被對那本筆記本的好奇感佔據了,所以身不自主的想靠近那個東西; 也許,他真想抗拒媽媽的權柄。

不容易猜,但是媽媽的下一個反應很重要。

媽媽應該針對已經講出來的命令,平和卻肯定的再強化一次,讓孩子「聽見」。可惜,這位媽媽只是叫小明去別的地方玩。

所以小明學到的是第一件事是:媽媽說不可以,只是最好不要,或是講講,不是真的可以或不可以。而且,媽媽問他要不要去院子玩,也就是說,這只是個選擇,不是非順從不可。

再說,當小明還站在櫃子旁時,媽媽就已經低頭在忙自己的事了,這又告訴他一個信息:媽媽可能真的不太在意自己先前講的話。

「我喜歡筆記本,不喜歡出去玩!」既然可以選擇,當然,小明就大方地在心裡做了選擇。

他進一步去拿椅子,踏上去,準備打開櫃子。

這,是一個探媽媽底線的動作,他要確定媽媽說的不可以,到底有多不可以。

這時候,媽媽靠近來了,好像已經忘記小明踩在椅子上是為了要拿筆記本,只是講他這樣很危險。

可見,媽媽不太在意有關筆記本的命令。

對小明而言,筆記本是目標,是重點,其他,都不要緊,所以他不肯下椅子。

媽媽叫他下來,他沒有下來,媽媽氣得大吼,說要罰站,但接下來,小明接觸到的卻是媽媽溫柔的擁抱。

也就是說,當小明沒有按照媽媽的話去做的時候,更好,還能省點力氣,不用自己下椅子,因為媽媽會把自己抱下來。

真好,原來媽媽剛才說不下來要罰站,只是講講而已。

太棒了,沒有照媽媽的命令去作,一路違抗,結果,是去吃冰棒。

哈!聰明的爸爸媽媽,你們認為小明下次接收到媽媽的命令時,會不會把媽媽的yes yesno no 去回應嗎?

讓夫人再提醒一次:孩子對父母話語的回應方式,其實,是父母教他們的。

 

   

    曾有個媽媽告訴夫人,罰站對她的孩子無效,因為每次孩子不乖,她叫孩子站在一個角落,孩子站不到三秒鐘就跑了。

    後來,夫人有機會當那個小男孩的老師。

    他對任何命令的第一個反應都是「no!」,然後直視老師,等著收成她可笑有趣的表情。

    終於,因著一再觸犯教室規矩,必須他帶出去「反省」,夫人已有準備,為他端來一張椅子,請他坐個五分鐘,安靜一下。

    他把椅子推倒,開始大叫說不要。

    夫人平靜地把他整個人「放」回椅子上,小男孩一面想要反抗站起來,一面罵夫人是壞老師。

    趁他換氣,夫人提醒他,根據教室規矩,他要在椅子上安靜五分鐘,從安靜時算起。他的聲音減弱,開始哭著解釋剛才的錯誤行為是不小心,忘記造成的。

    「這五分鐘會幫助你以後更小心,不會忘記!」夫人邊講,邊放鬆在他身上的手,因為她感到,小男孩的身體已經不再用力抵抗。

    之後,那小男孩雖然在進步中仍會觸犯規矩,但是到了該坐椅子的時候,他會去坐著。

    小孩的媽媽非常訝異,因為在家裡,該罰站時,他仍然滿天跑著讓媽媽追。

    「孩子精呀,在外怕老師!在家就專門欺負媽媽吧!」那位媽媽下了如此結論。

    夫人嘆息。

    孩子是聰明,但,他們對話語的回應,常常是從互動的經驗中學習得來。

    「為甚麼每次叫他往東,他就故意往西跑呢?」小小孩的媽媽不知怎辦地問。

    「我說甚麼,你就做甚麼,不要老跟我討價還價!」小學生的爸爸大吼。

    「算了,講也等於白講!」青少年的媽媽無奈地嘆息。

    孩子,真的如此不聽話嗎?

    有時,問題不在跟孩子講了甚麼,而在孩子有沒有正確回應的能力。

    這重要的成長養分,真得從小,一點一點澆灌。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dameteacher&aid=447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