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仰與修行又有什麼關係呢?-2
2019/04/23 15:38:50瀏覽121|回應0|推薦4

唸佛是一個非常好的方便法,等車、搭車、等人、排隊等候的時間,唸佛卻是非常理想的利用,但是。如果將其當做一種法門來專修,這是本末倒置。 所謂老實唸佛,是要深入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的深意,如果不了義,唸佛不如唸心經、背心經、抄心經;平常一句“觀自在菩薩”!絕不遜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學佛人不能貪求極樂世界的享受,這不就是貪嗔癡俱全?

如果年紀輕輕的,就一直唸佛在做往生的準備,不想想『人身難得今已得,今生不向此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不知利用此難得的人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證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把這難得的人生當做是苦差事,好像這一生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是不得已的,是冤枉的,是來受苦的,來授業報的,恨不得趕快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享福。

很多人把彌陀經裡的一句:『五濁惡世』,依字面解讀成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說娑婆是苦,西方是樂,這真是冤枉了世尊的本懷,世尊講的是人心世界五濁啊!並沒有詛咒這個世界,祂只是提醒眾生,這個世界的不安定性、危脆性、逼迫性,是三界火宅,況且彌陀經裡一句:『不可以少有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是大家似乎都故意忽略這句,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為必須透過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才能具有的。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唸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唸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唸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唸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唸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菩提解脫道上,只要到了羅漢,就會擁有自己的淨土,你也可以創建自己48大願,莊嚴自己的佛淨土。未必非得爭著擠到阿彌陀佛創建的極樂世界淨土去不可。這是對自己的修行證果沒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如何往生極樂淨土。維摩經說:心淨則國土淨,清淨心即佛心。我們的清淨心就是一片非常理想的佛淨土,還要去哪裡找淨土?

一個修行者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如實觀察往往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我們本以為自己各方面都不錯,現在卻發現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覺察的結果使他們非常沮喪,但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麼狹隘、冷漠、混亂。苛責讓他們失去幽默感,變得越來越酸澀,對自己、對他人及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厭惡。這大概是許多佛弟子,信佛多年仍沒有真正修行的原因,面對自己的缺點,自己的苦惱,不像談玄說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樣,可以滿足虛榮心、帶來成就感。

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要行慈、悲、喜、捨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我們常說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並且首先是針對自己。缺少對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做到這點對修行人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願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有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並因此走上菩提解脫道。

捨離煩惱障礙及生死繫縛的解脫,是自利的體現;於慈悲喜捨來引攝世人導向解脫,是利他的展現。但是在目前的佛教,一向是習慣於「自利是自了漢」的解脫道及「利他是大乘人」菩提道的分立思惟。其實,自利與利他的修證及表現,在佛陀法的教導中,都是並行不悖的同時展現,離貪嗔癡解脫及慈悲喜捨,都是同證不分的菩提解脫道。在現實生活中離苦得樂,進而在安樂中走向解脫菩提之路。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60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