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30 11:20:34瀏覽297|回應0|推薦4 | |
耶穌對教會信徒發表了一尖銳的批評:“我知道你的行為,你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麼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信徒的罪過是自我,自以為是,精神冷漠。他們驕傲、自滿、屬靈瞎眼的狀態。他呼籲教會要熱心和悔改。 這一段的啟示錄是耶穌在跟教徒教示,某些教會及信徒都生活在名聞利養之中,自認為非常富有,自我,自以為是,精神冷漠。卻不知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更糟糕的是,教會並不知道他們的悲慘處境。 所以基督耶穌說:「我站在門外叩門。」經常被用來說明耶穌對個人的救贖,意思是說:如果你願意“打開你的心門”,讓耶穌(真理)進入你的內在,一切都會好起來。耶穌曾說過:「我就是真理。」意思是說耶穌因真理而成「基督」。 佛陀說:「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變,是世間唯一不變的真理。在變動中,我們該以什麼為依止(依靠)呢? 世間人事會有變化、有主觀、有生死,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有依真理才會平等,才會共遵。佛陀並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真理),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離開法,那裏有佛? 所以經典中處處強調「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一再告訴弟子: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舟航。「自依止、法依止」,不是個人式的英雄主義,而是勉勵每個人作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是「尊重己靈」。 觀照生命內在世界,關懷心靈的豐富,一個會尊重自我心靈的人,自然會有著敬重別人的適當行止,他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傷害了眾生,而是遵守秩序法則,讓每個眾生獲得平等的自由。這正是目前我們的社會最缺少的一種生活態度。 台灣,在解嚴後既求自由,卻缺正知正念的法治,缺少共同的遊戲規則,才會亂象叢生,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此自私的損害了他人卻不知道!自尊是一切秩序重建的基礎,自尊要先從尊重別人開始,因應外在變局也要適當調整,讓自己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才能受到別人尊重。面對錯綜複雜的外境,自依止,法依止,是迎向多變未來的一劑良藥。 但眾生無始來種種習性的力量強大,一時不易扭轉,其中最可悲的是不相信自己,不願也不以為自己要為自我行為負責的能力,形成依賴的心理,希求不勞而獲,希望鬼神佑我平安,佛菩薩賜我良好因緣,名師使我頓悟,魔頭滿我私願,不一而足。從因緣法的觀點看,自己不勤精進,努力創造清淨因緣,坐在那裏等神等佛,如此而能增智增福,無異緣木求魚。 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因緣,就像美麗的容顏來自柔和善良的性情,財富來自捨得,尊貴來自謙恭一樣。 人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現世性格影響所致的面相了,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性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凶相;許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剋夫相。 實際上這不是父母生就的相貌,看看每一個嬰兒都是非常的柔和、純真、可愛,至於相貌特徵臉型身材與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經過成長期的生活環境、家庭學校教育等等,長期的心與行為的影響慢慢就在臉上的投影出其心的相狀,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的命運,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因此相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 人的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響之下,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為自己的臉相負責。 慈悲心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比較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正能量的光華,讓人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喜歡與其接觸,而過於自私、狡猾、計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醜陋。即使僥倖生得姣好的容貌,也會在臉上逐漸顯現出一些不招人喜歡的地方,比如面無和氣、苛薄,僅是「第一眼順眼」,稍多接觸就毫無吸引力了。 請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變,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不知不覺心生傾慕。很多時候,美麗與否是從看到的人心裡生出來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幾點建議: 二、愛佔便宜的人,終究占不了便宜,撿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你看那些一到買單就上廁所或錢包半天掏不出來的聰明人,基本上都沒啥成就。 三、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朋友聚會時,三句話不離自己和自家的人,是蝸牛轉世,內心空虛、自私。 心裡只有自家的事,其他的事慢慢也就與他無關。 四、只有惜緣才能續緣。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其實有緣才能相聚。因此切記!善待身邊的親人,關心身邊的朋友,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這就是因果。 五、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六、解決煩惱的最佳辦法,就是接受它、面對它、處裡它、放下它。 七、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貪就是清淨, 不執就是自在,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八、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九、今生註定我們什麼也帶不走,那就活在當下、笑在當下、悟在當下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