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認識諸法無我:無常易懂,無我難知。
2024/10/07 12:00:36瀏覽249|回應0|推薦4

認識諸法無我:無常易懂,無我難知。

無我,不是否定自己;無我,不是斷滅消失;無我,不是沒有價值;無我,不是毫無意義;無我,不是沒有作用;無我,不是沒有我;無我,更不是不必修行。

緣生、緣滅的變化,故有無常的現象;一切盡是生滅無常,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由緣起而無常,因諸行無常,非我能掌控故無我。

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而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

「我」的定義。

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從狹義角度來看,我就是生命的主體,身心為我。從廣義角度來看,若無其他的資源供給,這生命體怎能存在?所以,我就是世界。

佛說「無我」,是要破除當時印度其他宗教和各種真我學說。外道見解,歸類起來為兩點:一者常見,「我是永恆的」,二者斷見,「我死即永滅」。

人若執著我,其痛苦必隨之而起,所以提出「無我」的思想,其用意是讓人不要執著自我。後代的學者,將佛所說的法,整理歸納為「緣起無我」,或是「緣起中道」,簡稱為「緣起論」。

其實,佛陀本沒有要成立什麼哲學思想,或是任何的學說,主要是教大眾息滅痛苦,實踐解脫之道;只要與解脫生死、滅苦無關的議題,他皆默然不答。

觀察你所認知的我(肉體和心靈的組合體)。我們可否「主」、「宰」身體,不生、老、病、死、痠、麻、痛、癢呢?我們可否「主」、「宰」心靈,不生、住、異、滅、憂、悲、苦、惱呢?既然我是各種因素所形成的,那就不是單「一」條件可完成的;而身心時時刻刻在變化,就代表它不是「常」在不變的。

「常」,是不變之義;「一」,是獨立之義;「主」,是自主之義;「宰」,是支配之義。因此,我實「非常」、「非一」、「非主」、「非宰」。我,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我,非單一條件組成;我,無法主宰身心的變化。佛因深觀我及世間的一切,故才提出「諸法無我」的法印。

此色身乃四大和合,四大亦是緣生緣滅,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自己能掌控呢?所謂生死自在,非是我能掌控生死,而是安心自在之意。

一切身心的現象,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美,醜,遠,近;都是在不停地生滅,沒有一刻是固定的。

觀照者在作了數千數萬次的觀照後,如實地知道這些身心現象的無常和不實,沒有一絲毫可以稱爲是”我”或”我的”,而了知身心現象的無我。它們只是一系列不停地生滅的五蘊現象。

我們所認知的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只是短暫的因緣和合法的時空變化,沒有一刻的常住性。因此就不是真實的。若是真實的,佛說我們就能要它這樣就這樣,要它那樣就那樣,乃至要它永生,不老,不病,與不死,但還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到,實在是不園滿,是屬於苦。

所以我們面對著這許許多多的現象,必須時時刻刻的如理作意,才能超越概念,生起直覺智(勝智,證智)。所以當我們見到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時,應只是如理作意它們是五蘊現象或名色法。

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所以《金剛經》上說:「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惠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何這樣說?若你能觀照自己,便能了知『我的真相,就是無我』。

但無我不是「斷滅」,而是「超越」對於自我的執著,而達到解脫自在之境。所以在《金剛經》上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雖說無我,但卻有見、聞、覺、知的作用。

我是什麼?什麼是我?《金剛經》說:「通達無我法者…說名真是菩薩。」其實,我是五蘊和合而成的,只是暫時的我,因緣而成的我,並非有個永恆不變的我;離開了五蘊,到哪裡去找個真我呢?當因緣聚集時,我來到世上;當因緣散去時,我離開人間。我隨因緣而來,亦隨因緣而去;金剛經上又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覺悟者!應了知,實無有來去生死,這便是「無我」的深意。

莫執無我

佛陀說「無我」,祖師說「無心」。六祖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此三句,重點在於「無」。「無」是不執著之義,並非沒有;若是沒有,即是斷滅。六祖解釋:「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若是否定了自己,那誰在起惑,誰在造業,誰在受苦,又誰在六道輪迴;同理,誰在聞法思惟,誰在依教奉行,誰在解脫自在,誰在成道?

佛將滅度時,交代阿難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意指以自己為依靠,以法為依靠,莫以其他為依靠。若是沒有我,何來「自依止」?

《中阿含經》說:「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捨…若比丘樂彼捨、著彼捨、住彼捨者…必不得般涅槃。」

若執有我,被有所障;若執無我,被無所礙。若不能領悟佛意,則不得涅槃解脫。因此,《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所說的法,亦不可執取。

緣起中道

人因不瞭解,五蘊身心的假我,所以誤認於身心中,藏有不變的靈魂,為永恆的我,這便落入「常見」的想法;又有人誤認,人往生之後,根本就沒有我的存在,這便落入「斷見」的想法。

「無我」不是否認生命的存在,只是說明一切皆是因緣而起,所以我不是永恆的常見,亦非永滅的斷見。

《雜阿含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因緣集起,不可否定暫時存在的我,所以不生「無見」;因緣散滅,不可否定暫時消失的我,所以不生「有見」。

不落斷常、有無二邊,才是緣起中道之正見,亦是緣起中道之意。

為了解釋「無我」法印,所以有勞諸位菩薩、歷代祖師大德們,善用各種言語來說明,故演變出其他的名相,所以《法華經》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從原始佛教的緣起無我,到部派佛教的緣起假我,發展至大乘初期的緣起性空說,中期的唯識、唯心論,以致後期的佛性思想及涅槃四德的常、樂、我、淨,最後歸於法界緣起。

這些論述,表面來看是有所差異,但深入探討,不外乎要讓我們明白「無我」的真義。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8114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