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09 11:24:48瀏覽243|回應0|推薦3 | |
你要問:什麼是涅槃呢? 為了答覆這個問題,坊間已有許多人寫了好多部書了。可惜這些書不但沒有把問題解釋清楚,反而使它們愈趨複雜。惟一合理的答案是:這問題永遠不能以語言文字充份而圓滿地答覆,唯有證者得知。 因為人類的語言文字的表達有其侷限性,不足以完全表達涅槃這種絕對真理、最終實相。語言是人類所創造以表達他們由感官與心靈所經驗到的事物與意象的。超越凡情的經驗如絕對真理者,不屬于這一范疇之內。因此,沒有任何語文足以表達這種經驗。 語文是代表我們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號。這些符號甚至不足以表顯日常事物的真實相狀。在了知真理方面,語文是不可靠而易致差錯的。所以,說愚人執著語言文字,如大象陷于泥淖。 可是我們又不能沒有語言文字。不過如果用正面的文詞來表詮涅槃,我們立刻就會產生一項與這語詞有關的意念而執著它,結果可能與原意相違反。因此,說到涅槃,我們大都用反面的文詞,如“滅”、“止息”、“寂滅”等。因為這樣做,似乎比較不易引起誤解。 因為涅槃是用反面文詞所表達的,因此有許多人得到一種錯誤觀念,以為它是消極的、表現自我毀滅的。但涅槃絕不是銷毀,只能說涅槃所銷毀的是“我”的幻覺、“我”的錯誤意念。 把涅槃說成積極或消極,都是不對的。“消極”與“積極”本是相對的觀念,只存在于“對立”的境界之內。這些形容詞不能應用于涅槃(絕對真理)上,因為涅槃超越對立與相對的境界的。 寂滅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此係佛法之中心思想,意指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槃思想,佛法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甚深奧義。 我們再看看巴利文原典里若干涅槃的定義及說明:“涅槃是徹底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斥它、遠離它、從它得解脫。” “一切有為法的止息,放棄一切污染,斷絕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比丘們啊!什么是絕對?它就是貪的熄滅、嗔的熄滅、痴的熄滅。這個,比丘們啊!就叫做絕對。” “羅陀啊!熄滅貪愛,就是涅槃。” “比丘們啊!一切有為無為法中,無貪最上。就是說:遠離憍慢,斷絕渴想,根除執著,續者令斷,熄滅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息。” “生死相續的止息,就是涅槃。” 此外,對于涅槃,佛又曾說:“比丘們啊!有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如果沒有這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則一切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即無從得解脫。因為有這不生、不長、非緣生法故,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脫。 此中沒有地水火風四大種。長寬、粗細、善惡、名色等等觀念也一律摧破無遺。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無來無去亦無停留,不死不生亦無根塵。” 佛將予分析,結論是沒有一樣是“我的”、“我”或“我自己”。由于這種了解,即心無所著。心無所著,就成為一純粹、平等的捨心。他可將這捨心隨意升到任何高層的心靈境界,而長時間的維持此一狀態。 佛說:他不再以心造作,亦不以意志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滅。因為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斷滅故,他對世間心無執取。心無執取,則無所礙。無所礙故,心得澈底完全的平靜(內心的寂滅)。 于是他自知: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因此,比丘們啊!有這樣賦稟的人,才是賦有絕對的智慧。因為具有滅一切苦的智識,才是絕對的聖智。 “他這築在真理上的解脫,是不可動搖的。比丘啊!凡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假法。凡是真實的、涅槃的,才是真理。因此,比丘啊!有這种賦稟的人,才是賦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絕對的聖諦就是涅槃,也是實相。” 涅槃另一個同義字就是解脫;根據佛陀於成道後,對於活命外道優波迦首次作了自覺的宣言,謂『我是一切勝者,我是一切知者。』此即是『涅槃寂靜』。 一切勝者:指謂滅盡愛欲而得心解脫(cetto-vimutti), 一切知者:則指滅卻無明而得慧解脫(panna-vimutti)。 雙獲心解脫與慧解脫,才能說是真正得到完全解脫。 未正信者,每以涅槃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 從緣起的現象來觀,是無常;從緣起實相來觀,是生滅。從質能互換現象來論,是無常;從質能實相來論,是生滅。 我們應以無常隨觀斷常想。了解有爲法的無常,經常修習的結果,就會生起諸法實相,而以‘無相解脫門’,證得道果。 我們應以苦隨觀斷樂想。了解有爲法的苦,經常修習的結果,就會生起對諸造作的厭倦,而以‘無願解脫門’,證得道果。 我們應以無我隨觀或空隨觀斷我想。了解諸法無我,經常修習的結果,就會生起對諸法的無我的智慧,而以‘空解脫門’,證得道果。 無常無我法門的實踐 學佛,若不能止息煩惱,所學無益!修行,若不能止息痛苦,所修無益!當我們已信解無常、無我,接著要經由實修來與法相應,藉由觀五蘊無常、無我、來破除對身心的執著,而解脫所有的束縛,以證涅槃寂靜。 佛於《雜阿含經》教導我們要:「正觀五蘊無常。」由此可知,五蘊是我們觀察的重點,亦是觀照的對象。佛為何要弟子察覺五蘊呢?因為五蘊,已涵蓋人類的一切範圍。 無常非憂喜、非好壞、非善惡、非順逆、非對待,「無常」是人生真實的現象,「無我」是生命真實的作用。你可否領悟到無常的真相?是否會應用無常法門,於生活中修行?萬事皆是緣起生滅的,難道我們不能深刻的體察,還要執著五蘊的身心,個人的虛榮嗎? 總而言之,正觀無常,心則不執;正觀無常,心則不妄;正觀無常,心則息緣;正觀無常,心則離欲;正觀無常,心則離苦;正觀無常,心則無我;正觀無常,心則無生;正觀無常,心則平等;正觀無常,心則清淨;正觀無常,心則解脫;正觀無常,心則自在。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