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25 10:41:31瀏覽155|回應0|推薦4 | |
釋迦牟尼佛為了救濟眾生而修行,而後有佛法的產生。世尊的法能在天竺獨樹一幟,就當時的宗教現況,它有二種最大原因。 第一個、偏向宗教的儀式、專業的宗教師: 遠古印度社會,婆羅門教信奉神靈(即三大主神:創造萬有的梵天〔Brahma〕、保護神毗濕奴〔Vishnu〕以及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Śiva〕)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根據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 婆羅門教」他們認為掌握當時遠古印度社會人類靈性的,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因此主張必需以宗教儀式來領導。這些宗教儀式也必需由專業的宗教師才能做到,所以就成為少數人的獨佔專利。 釋迦牟尼佛就深深的體會到,宗教儀式不是必然性的。也就是說人與神之間的溝通,未必要經過宗教儀式。透過宗教儀式做媒界,只是一種方便性。而且發現即使透過宗教儀式,也未必就能夠人神溝通。因此宗教儀式不但非必然性,而且在效力上也產生極大的偏差性。因此世尊對宗教儀式,就採取很大的革新運動。 第二個: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社會階級制度不平等: 古印度的社會階級制度,因為種族等級(即當時的種姓制度)、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稱為種姓制度。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商手工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 婆羅門說,四個種性是梵天生的,婆羅門的地位最高。所以引發了人們對於社會現狀革新的思潮,史稱「沙門新思潮」(梵文:Sramana),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法。當時宗教都是掌握在婆羅門的階級手中,而且是世襲傳承的。也就是說在宗教的領域,是波羅門少數人的專利。對於非婆羅門出來修行的人均稱為「沙門」,就是統稱的和尚。 婆羅門在承續修行的過程是有一定的規定的,一面在生活中歷練人生,一方面可以實習宗教的訓練。到達五十歲以後,就可以完全投入修行,進而就能成就。 因此他們是非常堅持世襲的傳承。這樣的修行並沒有要人脫離家庭,也沒有說不能結婚生子。也就是說你對於法的認知,必需確立在正確的人生觀上。因此波羅門就獨占整個宗教,或者通往神性國土的權威。 世尊就是對這種獨占覺悟的權威不予認同。因為其它的人就喪失覺悟的權利,這是不公平的。所以就打破這種傳統,他就成為一個激烈的修行革命者。因此,世尊的法,能在天竺(古印度)獨樹一幟,最大原因就當時的古印度宗教,它是偏向宗教的儀式專業的宗教師與社會階級制度所致。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