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養的人生系列 怎樣去了解你的人性,發現它、學習它
2019/04/10 17:43:56瀏覽313|回應0|推薦1

佛陀知道得非常清楚:大家都想過著『道德的生活』,但他們卻不能這麼過著。他們不能過著道德的生活,是因為他們尚未學會控制他們的心靈,他們無法成為他們心靈的主人。

因此,佛陀教導下一步驟——稱作「禪定」,其意義是「控制心靈,掌握心靈。」當你掌握你的心靈,你就能適當地奉行戒律,你就能奉行有道德行為的生活。要透過『內觀』的明覺,「七覺支」的修持『離、捨、斷』,才能慢慢的根除這種人性。

人在成長之後開始改變,自我不再只是人性的組合,而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個體;在這個時候,沒有人可以幫你認識自己,你必須觀察自己內心的所有想法,和心理變化來認識自己。注意﹐這種觀察是一種直覺式的內觀,絕不是一種推理式的把握。

透過這種直覺式的內觀,我知道我正在頭痛或想吃花生,我並不是因為看到我的頭皮腫起來才推理出我的頭痛,我知道我想吃花生也是透過我的直覺知道,這並不需要任何推理。

當我看到一個要好的同學的成就比我好,我覺得忌妒,這個心情在內心出現的瞬間被我捕捉到,我藉由這個認識來發現我對這樣事情的忌妒感,即使我走過去微笑的跟他說「恭喜恭喜,你好厲害」。

這並不表示我沒有忌妒的念頭,這也不算什麼虛假,我們憑什麼表現出自己的忌妒讓人感到不舒服呢?我可以透過推理知道自己,至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不受自己的忌妒感所控制,但是,我不能透過推理發現自己的忌妒感;要認識自己,就必須學會瞬間直覺的捕捉內心的各種現象。

依據這個分析,我們可以開始去學習「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當某些念頭在腦中浮現時,也就是起心動念時,去觀察它們,它們都是每個個人的一部份,你一點都不用擔心看見自己的壞念頭,如果那些念頭是你的人性,那麼,大家也都會有一樣的人性,唯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你知道你有這樣的人性,但別人卻不知道他們也有這樣的人性,從這個步伐開始,你就朝向認識自己的旅程邁開一大步了。

在你企圖用直覺認識自己的旅程上,有一天你或許會很驚訝,並且難以接受的看到自己有個很卑鄙的想法,而且在那一瞬間,你同時看到你的下意識自動地去否認、忽視、找理由搪塞、或是找藉口脫罪。

當你發現這種下意識的自我否定的思路過程後,你就算真正知道自己並不認識自己。這一個步驟使你超脫了一般人而進入了解脫的層次,就像從夢中醒過來一樣,真正的人生就將從這個點展開。

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困惑,在人生的舞台上疑惑著自己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到底該升學還是該就業?自己真正的興趣為何?該選讀什麼科系?到底該不該換工作?要不要信教?要信什麼宗教?…還有金錢、愛情、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生活中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問題,每天在發生,每天在困擾著你。

困惑是誰在困惑?疑問又是誰提出來的?這一切問題之所以成立,都與一個主觀的「我」有關,即使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在傳統的道德理想中,也都與這個「自己」關係密切。

這些先賢們的智慧都指出了瞭解自己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要懂得如何關懷別人,就必須先透過對自己的瞭解;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如此才能進一步的以愛自己為準,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愛人如己。所以,先瞭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禪法的修行中,在「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的模式裡,自我認識過程是極為重要的。

十年前你是誰?或一年前你是誰?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現在是誰?禪宗有這樣的話頭:「我是誰?」對於這個問題,想的人多,真正能找到答案的人卻少,有多少人能確定「我是誰呢?」如果你還不懂禪,或許你可以改變想法,想想:「別人的現在,會不會是我的未來?」去尋找自己未來的影子,思考一下「誰是我?」

我將來最希望成為的人是誰?誰可以是我設定的努力目標?我最希望過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在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就算「我是誰?」或「誰是我?」仍然沒有明確而清楚的答案,但至少確定了一個渴望生命有意義的那個「我」,一個願意積極向上的「我」。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必要的。亦說:『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個「不逾矩」是重點;至此,人生才真正活得自在。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542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