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成熟的人生觀
2022/04/06 16:09:23瀏覽5325|回應0|推薦5

出處與釋義【菩提山道元比丘言談筆記】

出自《論語‧子路》的經典名句,目的是強調人與人之間必須彼此包容,同時尊重各自的獨特性。「和」,調和、和諧。「同」,一致、同一。全句的意思是:君子儘管不認同別人的看法,仍能包容和尊重不同意見,大家和諧共處。相反,小人就硬要追求別人和自己一致,漠視不同人的看法,結果難以和其他人融洽相處。

體悟與應用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立場和看法。在面對不同的意見、思想時,君子能夠尊重別人的看法,與人保持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卻不會苟同對方的見解;小人則會因為利益而迎合別人,附和別人,但實際上卻不認同別人的看法, 以致面和心不和,無法真正與人融洽相處。當大家的見解、取向和選擇等不同時,我們不應要求別人必須與自己一致,也不應刻意迎合或盲目附和別人,成為表裡不一的人。

以交友為例,對一位新朋友的觀感、評價可能並不一樣,有人樂意與他成為知己,有人卻不願意與他交往,但大家都尊重別人的選擇,結果既不影響彼此原來的友誼,又不妨礙大家交友的自由。

大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習慣和宗教宗派信仰等都不盡相同,存在各種差異是必然的自然現象。即使是同一個家庭,不同成員的性格、思想和喜好等都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都能夠尊重別人,包容差異,生活就會更愉快,社會就會更和諧,世界就會更美好。

自卑者的心理,如果遇上較有自信、有想法、能獨立思考的健全人,往往覺得對方有權威;或是自、他的想法、見解、作法不同,覺得對方蓄意的反對自己,也因自卑裡面的自尊,引發卑慢、焦慮、不安與怨懟的情緒。因此,自卑者也喜歡他人的崇拜與模仿,需要他人的肯定,主要是藉此來掩飾因自卑引發的焦慮情緒。

許多人為了抗拒自卑引發焦慮、不安的人際經驗,而過度堅持自身的想法、作法,並抗拒、質疑、否定別人不同的想法、見解、作法,目的是彰顯自身的能力與權威,建立自信。然而,這種過度的自尊,反而突顯出卑慢與焦慮。

因自卑裡的自尊,當別人有獨立的想法、作法時,容易感覺對方故意否定、反對自己,或是認為對方故意炫耀能耐……。但是,真相可能是自卑心過度反應。心態因自卑而扭曲、偏執的人,即使自、他的見解、作法不同,但為了獲得對方的肯定、接納,或是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往往會蓄意的拍馬、逢迎、遷就、附和於對方。

因此,心態不健全的人,往往會假裝認同;但不會與對方好好的相處,而是取決於對方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從彼此的關係中可為自己取得多少利益而決定,因此人際關係只是表面而不真實坦誠,這便是「小人同而不和 」。

具有健全人格,不會在意他人有獨立的想法、作法,即使有不同也能尊重,但不會苟同。也不會為了彼此的良好情誼或共同利益,便刻意遷就、附和於對方的想法與作法,依然能夠提出自身的獨立見解、作法,同樣的不會因為自、他的想法、作法與利益的不同,便抗拒、否定、怨懟於他人,視對方如敵手。這便是「君子和而不同」。心理人格健全的君子,面對自、他的不同,是能包容、尊重、善待於對方,也能欣賞、尊重別人的想法與作法。妥善建立自、他的良好人際關係。

簡單來講,心態、人格扭曲的人,多是依據自身的尊嚴、地位、利害為準,是以自身利益作為處世的導向。心態、人格健全的人,重視處世的原則、公義,不著眼於自身的顏面、地位、利益,既能保有自身的獨立想法與作法

亦如倫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黨營私。

因此,待人處世之間,我們要自我審視、修正,不要因為自、他的不同看法與作法,或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便抗拒、怨懟、傷害對方。人與人有不同,看法、作法便有不同,這是正常事!真正可貴的事,不是彼此的作法、看法、利益一致,而是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必有不同,並能夠在不同當中,藉由彼此不同的特點,磨合互補、互助、互利的作法,並為彼此的提升做出貢獻。

當知,世間最為可貴的作法,是善用彼此的不同,而不是彼此為了不同而對抗不休。若是我們懂得珍惜、善待生命,互相圓成、互相尊重,不同的因緣、做法,正是謀求福祉與平安祥和的最佳條件。

此外,我們也要適時懂得遠離,心態人格扭曲的人,因為心理不健全的人,往往無法正常的處理自己的問題,也無法善待生命,有時難以融入正常的世界。因此也不用刻意指責這類人的對與錯,但要如佛陀:「親近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遠離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意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說:「近君子,遠小人。」

◎這裡與您分享最新活動訊息,以及最新的開示文章,如有任何課程活動問題皆可於此發問!

喜歡我們的法語,別忘記點讚、分享哦!

您的讚或分享可能就幫助到需要的朋友,也給我們前進的動力喔!

🍀歡迎訂閱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731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