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05 11:33:03瀏覽127|回應0|推薦1 | |
現在為大家介紹「四食」,我們一般都只知道飲食這個食,其實我們有四種食是「粗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什麼叫做「粗摶食」?就是指三餐飲食,能夠滋養色身,是長養生理機能;又稱為「段食」。有時候簡稱作「摶食」,為什麼三餐的飲食,叫做「粗摶食」?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他們的時代一直到現在,他們在吃飯的時候都是用手抓,佛陀以前是托缽,吃飯還是一樣用手抓,那些食物必須要把它捏成一摶,這樣才好送到口裡,因此捏成一摶一摶的捏成一丸,這樣比較方便吃,「摶食」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摶食」是三餐的飲食。 有關於動物的吃,像「野性非洲」或是「生死一瞬間」影片,在國家地理頻道也常常播放。我們會看到獅子、老虎、花豹,牠們都會吃羚羊那些動物,以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會覺得好像是殺戮戰場,但是我們有沒有去看到,原來動物世界是一個食物鏈,牠們都還會維持均衡,然而破壞生態均衡的卻是人類啊!一個人帶一支槍進去森林,比十頭獅子所吃的,都還多啊! 人類的吃跟獅子、老虎的吃,跟一般動物的吃,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動物的吃,牠們最主要是因為「需要」而吃,牠們只要吃飽就好,所以有限。一般人類的吃是為「慾望」而吃。慾望無窮盡啊! 所以,我們學佛,佛陀要我們去體悟:眾生要在食物鏈裡面一直循環嗎?還是要提高視野、提高智慧,去跳脫這個循環呢?不然整個眾生就是在四種食裡面,一直在吃跟被吃的循環啊!學佛就是要能夠有智慧,去看清整個實相,然後跳脫那個循環,絕對不是消極的,是一個非常正面、非常積極的人生觀,讓我們能夠從眾生的食物鏈之中跳脫出來,契入不生不死。 所謂「觸食」,就是指感官的接觸享受,又稱作細滑食、樂食。例如看美色、聽美樂、嘗美食……。 「觸食」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乃至腦神經(意根) 是統籌整理前五根所接收的訊息以取得訊息,經由這些接觸左右了生命的動向,塑造了生命的形態,這便是觸食。 我們的「六根」不會知足的,眼睛就是要看美色,耳朵要聽美樂。例如,本來沒錢的時候,覺得有幾千塊的一台音響,這樣就好了;當你漸漸比較有錢的時候,就會想要買一台幾萬塊的音響;更有錢的時候,聽到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音響,覺得聽起來的感受不一樣,於是那種欲貪就會出來了。 耳朵的觸,想要聽美妙音樂的欲貪就會出來,於是又會希望能夠擁有更高級的音響,就是耳朵又想「吃」更高級的聲音,就是耳根在「吃」。他一定在接觸過之後,覺得很舒服、很好,就想擁有更多。「觸食」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之後,覺得越舒服的,就想會要「吃」的越多,我們的種種欲貪都沒有知足啊! 一個修行者,像佛陀以前為什麼要維持「托缽」簡單的生活?他們就是看到眾生一直慾望在吃、吃、吃,對自然界造成很大的傷害,於是放下各方面的種種慾望,包括「六根」的種種食方面,都漸漸放下、放下!只維持最單純、最基本的,生命能夠存活下去,這樣就好!他們回到因為「需要」而吃,欲望回到最單純,就是知足常樂,「知足」就是回到最基本的需要。 有關於藝術創作,以一般來講,往往背後是因為有這方面市場的需要,才需要創作這些藝術品。我們很多的藝術、美術、繪畫,如果這些藝術創作,是因為眾生的需要「觸食」,而協助眾生成長,這方面有它存在的意義。就像有些玩具是針對幼稚園階段的,有些玩具是針對國中階段的……, 這些都是可以陪伴他們成長的一個意義存在。 如果以一個解脫者來講,他可以不需要這些種種藝術創作,因為真正最美的藝術是什麼?真正最深奧、最美的藝術,是大自然,是解脫啊!所以,一個解脫者是回歸到很單純的,因為他看到整個大自然就是非常奧妙,非常藝術的變化無窮,任何的雕刻都比不上活生生的藝術,當然這是心境滿高的。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