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02 21:24:43瀏覽145|回應0|推薦2 | |
原來是很生氣,但是為了顧及一些顏面,只好忍下來,於是把情緒壓抑下來。但是並不是說真的消化那個境界,只是表面上要做一個讓人家覺得是有修養的人,這樣就是讓自己偽裝起來,於是就沒辦法如實,沒辦法做一個真誠的人,這樣就容易變成自欺欺人。 第一點,對自己就沒有慈悲,因為壓抑下來,很容易形成內傷,台語有一句話「氣心惹命」,這樣事實上是在殘害自己,造成很多的修行就變成很拘謹、很壓抑,表面上為了博得人家的讚揚,做一個表面的修養工夫,內心是在殘害自己,在深層裡面就是對自己不慈悲。 所以,慈悲不要以為光是一般的慈善方面,第一點先回來接納自己,讓自己的種種虛偽、不如實方面都放下,能夠如實回來面對,讓我們自己放下種種面具、種種包袱,這樣就真的邁向解脫自在,這方面非常重要,先對自己慈悲,再來逐步擴展。因為能夠看到自己的這些苦,也可以看到原來眾生都是有同樣的這些苦,那麼就能夠點、線、面這樣逐步上來。 所以,慈悲的第一個點開始,就是先對自己慈悲,面對真實的自己,寧願真的醜、不願假的美,這樣才會有重新「歸零」、脫胎換骨的機會,就是慈悲的具體展現。當能夠如此展現,就能換位思考,就會將心比心。我們原來都是嚴格在批判別人,不容易接納別人,不容易接受別人,或者嚴厲指責別人,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待人」,對別人總是有很多嚴厲的苛責、批判。 但是,當我們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及臉黑之後,會看到事實上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我的貪、瞋、痴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就會將心比心同理心。當接受自己的時候,也才能夠真正包容別人。記得!真正接受自己,才會將心比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這時候內心裡面的「忍」就會完全消失。 當我們的身心寧靜下來,實際去體悟之後,終於體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就可以漸漸遠離顛倒夢想,可以從一時的解脫,再來慢慢穩定下來,就是真正徹底的解脫,從初果、二果、三果這樣逐步上來,跟穩定度有關係,跟見法的深度也有關係。所以,修習「慈悲喜捨」,具足「人天善法」,這是非常重要。人天善法是邁向菩提解脫道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解脫自在,平常要多累積各種善根、福德、因緣。 「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悲大願之心,這是不錯!這是很好!也是要有這一種心,才能夠真正來到證初果。因為那一種發願,是培養我們寬廣無限量的胸襟、心柔軟、慈悲心,但是這些都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當具足這些因緣之後,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目地是為什麼?還是為了證四果阿羅漢成佛啊!因為證到這樣果位的人,才是真正「為法做見證」,才是真正的「明眼」,才會成為一個有智慧的明眼人。 我們一般講說「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怎麼修?具體講,在修行實際的次第來講,是要悲心在先,「悲」不是悲哀、悲觀的悲,是來自於見到眾生苦的悲憫,眾生是包括自己,看到自己的苦,看到眾生在苦海之中浮浮沉沉,看到世間的無常--生、老、 病、死,看到眾生面對生死的恐懼、恐慌不安,這些處處都有。 所以,我們要慢慢去發現,因為處處都是有天使,種種苦這些都是天使在示現,在告訴我們實相,告訴我們真理,我們要去看到自己的苦、眾生的苦,當看到眾生內心的不安,以及最重要是要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這樣才會產生真正的悲心,這時候才會真正產生慈心。慈心是來自於能夠深入到「身見」破除,這時候如果見到眾生苦,就能夠做到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悲--大慈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定是要「身見」破除以後,才能夠做得到,因為他看到自己的苦跟眾生的苦是一體的,看到眾生在茫茫苦海裡面,沒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心,當他慢慢走上正法解脫之後,回來看眾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他那一種悲憫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發。 所以,一個人要證初果,一定要有具足慈悲之心。若沒有慈悲之心,我們身心沒辦法柔軟,也沒辦法祥和;我們身心沒辦法柔軟、沒辦法祥和,絕對體悟不到「無常法印」,那麼「無常法印」就只是變成頭腦上的知見理解而已。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