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慈悲喜捨:成為貴人的要件 -2
2019/04/02 12:14:31瀏覽191|回應0|推薦1

                       

增 四四三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當獲此十一果報。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拄,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世尊說斯偈:若有行慈心,亦無放逸行;諸結漸漸薄,轉見於道跡。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為處;不殺無害心,亦無勝負意;行慈普一切,終無怨恨心。」

「諸結漸漸薄」的「諸結」就是十個結,後面會告訴各位什麼是十結;能夠行慈悲心,十個結就會漸漸淡薄。「轉見於道跡」會走在出世間法的菩提解脫道上。「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如果你現世還沒有到達究竟解脫,至少可以不墮三惡道、生梵天上,也就是一種生天法。「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為處。」可以很快速到達「滅度」,也就是貪、瞋、痴的斷盡,煩惱的止息。「滅度」不要以為是灰心滅志、消極悲觀,是讓我們從顛倒夢想的世界醒過來。

一個人如果能夠從慈悲喜捨方面,好好去身體力行,可以成為自己跟別人的貴人,也可以很快走上菩提解脫道,然後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樣上來。為什麼「慈悲喜捨」會有這麼多的好處呢?經文前面的敘述就有告訴我們可以獲得這些。

佛法的意旨,讓我們本身真正獲益,要從慈悲喜捨方面開始,不是向心外去求偶像,求人家來加持、灌頂,求別人來給我們庇祐、保佑……, 這些都還是向心外求。所以,我們本身能夠力行慈悲喜捨,本身就能夠真正自利利他,才是真正求人不如求己。

儒家有一句「仁者無敵」,我們內心的「不安、苦」,是來自於我們有很多不想要的境界,還有很多敵人、很多的逆境,當一個人能夠慢慢擴展我們的心胸、界線,敵人也會化成為朋友,於是很多的擔憂不安會消失於無。當心量擴展到無量無邊,就沒有敵人啊!即謂「仁者無敵」。

一個人行慈悲喜捨方面,可以慢慢證到二果、三果,是能夠做到超人格層次。但是超人格層次,如果沒有再超越,還是有一個有「我」在,深層核心的「自我」,還沒有突破、還沒有放開,還沒有體證到「無我」,就沒辦法證到涅槃---四果阿羅漢。所以,這方面要再超越,進入到「無我」。

  「超人格」層次是一個人的心量擴展到無邊無際,也就是量周沙界。舉例來講,最近被天主教封為聖人的「德雷沙修女」,本身就在具體實踐「慈悲喜捨」的精神,她離開她的家庭、離開她的國家,然後來到印度,超越種族、國家的界線,也超越宗教的界線。只要眾生有苦,她就接納,能夠幫忙多少、就幫忙多少,她的胸襟、胸懷真是做到「超人格」層次。像孔子也是到達「有教無類」的超人格層次。

但是,如果一個人只停在「超人格」層次,仔細分析深層裡面還是有一個「我」,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五上分結」---色愛結、無色愛結、我慢結、掉舉結及無明結,尚未超越。

「五下分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欲愛結、瞋恚結)的貪、瞋方面,可以很容易超越,但是「五上分結」最後面的「我慢結」、「無明結」,也就是深層的「自我」,如果沒有照見到,就很不容易超越。如果能夠照見到,就可以體證到「無我」。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慈悲喜捨」,它對我們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再者,如果一個人真正在修行,力行慈悲喜捨,隨時都會散發一種柔和、安詳的氣氛,家人會感受到你的改變。

如果說原來你是一家之主,那種大男人主義,現在慢慢的柔軟、慢慢的轉化,家人能夠感受到你的那一份柔軟、那一份安詳,就是在學佛方面具體展現出聞思修成果,因此家人是個很好的檢驗者。慈悲要從自己開始,從自己的家人開始。我們很容易對外人慈悲,很不容易對家人、對自己慈悲;我們很容易對別人很好,但是不容易對自己的家人慈悲。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面臨著各種『選擇』。痛苦與快樂,其實是一種選擇。越是在困難和挫折中,越能考驗一個人。只要有悲憫,心中無事就天下太平,心中無事就不會有冤家敵人,沒有捨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沒有特別親或特別怨恨的人,所以他不會傷害任何人,反而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因此他是自己也是別人的貴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53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