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31 18:08:03瀏覽360|回應0|推薦3 | |
由於我們的弘法課程不是依文解字翻譯,也不是去解釋經文全部的內容,做一些白話翻譯而已。如果要白話翻譯,坊間有很多出版書;我們是解析經文的重點精華,把字與字之間的空白及精神詮譯出來。 各位要知道何以要學佛修行的理由跟動力,必須先知道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何以出家修行的緣故。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什麼大事,就是人們的生死大事。我們要好好的探討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最重要的:「生死事大」。 悉達多太子觀察到生命的黑洞(死亡)的問題而無比的震撼,因而爆發出修行的動力,為解決人之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捨棄王位,入山求道,用生命去尋找出離生死輪迴之道,成為示現佛法真理的大法王。 佛陀的出家,是精神上的出世,是人格的昇華;深廣的悲願,使他回歸人間,擁抱困苦中的眾生。佛陀不但沒有離開過人間,更深入社會,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得樂。 雜阿含三四五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佛陀在這一段經文就很坦白告訴我們,世間有三件事情是大家不愛、不念,不喜歡的境界現前,佛陀就直接講出是老、病、死。如果世間沒有老、病、死這三種事情,因為大家就沒有苦,我們就不必修行。沒有老、病、死,就沒有苦。沒有苦,又何必要修行,真的就沒有人想修行。 但是,偏偏事實上實相的存在、現象界的存在,卻都是老、病、死不斷在逼迫著;這個世界充滿的是危脆性、逼迫性、不安定性。各位可以慢慢的去淨化、靜下來,然後看看我們自己,回來檢視我們自己,我們內心深層的不安,原因在哪裡?是不是因為有生、老、病、死的問題呢? 唯有真正面對「死亡」,才能真正考驗一個人對生命與人生道路的認知。 人皆有生,即人皆有死,在現實之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縱經世界微塵劫,亦難出離輪迴。人們貪生而怕死,想要脫離生死的苦惱,只有透過修行,想避免、脫離生死苦惱的方法,佛經上面都完完全全的記載著;佛所說之理,是貫澈宇宙的真理;佛所傳之道,是解脫生死的大道。 人生喜怒哀樂之情、悲歡離合之事連綿起伏,佛陀鼓勵人們勇於面對人生所遭遇到的一切挑戰,而佛道修行便是為了讓人更善於對應這些挑戰而存在的,更是讓人不待時節因緣現世馬上可獲得利益的,所以修行的功德跟利益是很多的。 釋尊出現在世間,是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因為我們沒有佛的知見,所以我們要學佛,要修行。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有苦有煩惱,所以我們要修行。 現在我們就直接回到如何去求真求證,生死輪迴、痛苦不安的原因到底在哪裡。佛陀要我們回來如實面對自己苦、不安的原因在哪裡?如果沒有苦、沒有不安,就不必修行啊!也沒有修行這回事。 一般人對這個苦、不安、逆境,面對的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都是怪東怪西,當我們面對這些不可意境,就是求啊!求啊!不斷的去求啊!佛陀就坦白講,這是沒完沒了,是向心外求。 佛陀要我們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的這些問題,然後找尋出苦到底原因在哪裡。當你能夠找到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才能夠把這個苦、不安的根本原因剷除掉,才能夠解脫自在。所以,當了解原因,然後對症治療之後,才能夠解脫啊!包括實際去求真、求證、覺悟的過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次第的聞、思、修、證。要了解原因,一定要進入聞思,就是我們這些課程所要做的工夫,沒有經過這方面課程的薰習,沒有正確的聞思、正確的理解,就沒辦法進入實修。 我們在這世間忙忙碌碌!不斷一直在衝啊!有的人認為「我現在沒有時間修行!」都還沒有生、老,病、死的問題危機意識。我們能不能靜下來好好做一個深度的檢視?給自己一個深度思惟的空間。我們一直在忙忙碌碌是為了什麼?那些前輩呢?他們又得到了什麼? 我們常常生活在很多的壓力之下,能不能回來看到這些壓力怎麼來的,是來自於我們很多的抓取!如果能夠看到我們成為欲望的奴隸,很多的這些抓取就會慢慢鬆開,很多的壓力也會漸漸的減少。 但是,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逃避,而是讓我們的生命重新做一個過濾,哪些方面是增添我們的抓取、增添我們的苦、增添我們的束縛呢?自己要去過濾一下。 我們在茫茫人海裡面,天天都是這樣上班下班忙碌著,一年很快的過去,十年很快的過去,再來很快的面臨退休,面對老、病、死……。很多人一直跟著社會、跟著世間的腳步在走,但是當他上了年紀之後,再回頭看看時是百感交集,這時候老、病、死,是變成無所選擇的,無奈要去面對老、病、死的不安。 眾生內心的不安,都會透過很多的儀式,來掩飾我們內心的不安,但是眾生往往都是向心外在求,在供桌擺了一些鮮果鮮花之後,然後心裡就很多的祈求。不要想說「我是知識份子,我不會做這些……」,不要以為說:「那是他們啦!那是阿婆啦!我不是那種層次、我不會這樣……」。 這樣我們又不容易看到在告訴我們法,雖然說你可能不會這樣做,卻是以其他的方式在做,只是事情的表相上不一樣而已,本質是一樣的。 我們要看到他也是代表你,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除非你能夠真正找到解脫,不然我們都是一直在心外在祈禱,求取安心、求取保佑、求取加持。只要有所求,就一定有苦,背後就有很多的依賴。 往往在這些行為的背後,我們都有一個心態,就是在做「趨吉避凶、趨樂避苦」,會去追逐我們所要的,然後逃避那些我們所不想要的,像這種層次、情況,一樣是落入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因為我們有貪、也有瞋。 有很多的境界是你要的,很多的境界是你不要的、很想排斥的。我們怎麼樣去超越這種貪、瞋?怎麼樣超越那一種要跟不要?超越那種二元對立呢?這就是我們課程所要進入---聞、思、修、證的。 要去看到我們內心的那個求,要能夠找出內心的不安,這樣才能夠找到病因。 所以,我們不要只看到這都是別人,事實上他們都是在告訴我們,是我們自己啊!他是在示現我們自己,這是一面鏡子啊!內心的不安透過種種的禮拜、祈禱、祈求,然後希望能夠加持、保佑,就是落入信仰型跟迷信型的宗教。 最主要是內心的不安,希望透過一些儀式,希望能夠找到安心。 但是佛陀要我們靜下來反省、反觀,這樣做真的能夠安心嗎?還是只是在治標呢?還是只是在吃一些麻醉藥呢?還是只是在吃一些安慰劑、迷幻藥呢?所以,我們要從迷信的層面,提升到信仰的層面;再從信仰的層面,進入到智慧型的層面。我們現在學佛修行,要回來如實面對自己的不安與煩惱,就是要從「不知不覺」的層次,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然後再慢慢提升成為「先知先覺」。 沒辦法進入正確的修,就沒辦法親證,就沒辦法解脫!沒有經過正確聞、思的基礎,就會變成向心外求法,如果還一直停留在向心外求法的層次,後面的證悟階段就不可能達到,如果說要三大阿僧祇劫,那就沒完沒了。只要我們回來這裡、當下,大家一定會覺得修行是很落實、很紮實,每一天都可以逐漸體會,每一天都可以逐漸淨化,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往後大家可以實際去感受到每一天每一週都在淨化、都在提升。 菩提解脫道是有修行次第有步驟的。行者只要依佛陀所開示藍圖的次第步驟而行,要見法、證果並非難事。我們如果能像佛陀一樣---「用生命去尋找宇宙人生的真理與解脫之道。」我們也能跟佛陀一樣,此生此世就能達到究竟涅槃,解脫自在的彼岸。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