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02 21:18:27瀏覽151|回應0|推薦1 | |
一個人「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然後「二三四方,四維上下,遍周一切」,這是我們修行上,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次第,慈悲喜捨就是這樣,以後我們真正在實修實證上面,說要自利利他,要利益眾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修行一個很重要步驟,一定要從「點」建立起來了,才能擴大到「線」。從這個「線」,才能擴展到「面」;從這個「面」才能擴展到空間。要先能夠自利,才能夠利他。這個「點」沒有先淨化、沒有先做到,後面這些只是空談。 有的人積極地去行菩薩道,去幫忙別人解除世間的痛苦、病苦,但是自己的苦沒有比別人少,自己的不安沒有比別人少,自己的貪、瞋、痴沒有比別人少,這一「點」沒有先淨化,不可能去淨化世間,變成只是在「世間法」的慈悲上面繞而已。「世間法」的慈悲喜捨,與「出世間法」的慈悲喜捨,是不一樣的。 「世間法」的慈悲喜捨,亦即一般世間的行善,是積極想要去幫忙別人,幫忙外面的眾生,但是看不到自己內心的苦,看不到自己內心的不安。「世間法」的慈悲喜捨裡面,背後都還會有所求,有的人是為名,大部分都是為了福報,或是為了得到人家的讚賞,得到人家的掌聲,內心都是有所求。 然而「出世間法」的慈悲喜捨呢?就不一樣了。他是看到自己跟眾生都是在苦海裡面,然後發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發心,會慢慢展現出一種「三輪體空」的心量,去幫忙眾生,這背後因為他感恩對方是一個貴人,來示現真理、告訴我佛法。所以,當他在行慈悲喜捨的時候,是無條件、無所求在做,不為任何名利。 我們如何具體力行慈悲方面呢?第一,要先對自己慈悲。為什麼要對自己慈悲?先對自己慈悲,才能夠擴及到家人。善待自己,才能夠善待家人;能夠善待家人,才能夠善待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再來才能夠擴及整個眾生。這就是從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從點、線、面、空間。 如果沒有好好善待自己,我們往往都只是在向心外求、向心外在做,儒家有一句話滿好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一種層面的逐漸擴展,就是從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維上下」就是包括整個宇宙虛空。 我們要怎麼樣做呢?我們先看到自己的貪、瞋、痴,先看到自己的臉黑,先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自己的不安,當然一方面也看到眾生的不安,看到眾生的苦,但是我們要先回來照見自己。如果我本身的苦沒有解決,就沒辦法幫忙眾生解決苦。如果我本身還是一個瞎子,怎麼樣告訴別人陽光呢?怎麼樣告訴眾生正確道路呢? 真正的大慈大悲,是要看到整個世間的苦,一定先會回來這個「點」上面。佛法所強調的,要回來自己本身開始淨化。當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貪、瞋、痴,看到整個世間眾生都在苦海裡面,這時候原來批判、指責別人的心態,那一種向外指責的手指,會有四隻回來看自己。 但是,這時候有的人會起挫折,因為當你認真回來看自己的時候,才會發現我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貪、瞋、痴?!我的心態怎麼這麼的可怕?!我怎麼還會有這麼齷齪的心態?!事實上首先就是要能夠接受自己,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步驟。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當認真回來看看自己,就可以看得到;不要成為假裝的聖人,也不要成為聖人,要如實做一個真人。不要掩飾自己的臉黑,不要掩飾自己的貪、瞋、痴,掩飾自己的臉黑,如果掩飾自己的貪、瞋、痴,就是讓自己沒辦法走上菩提解脫道,就是要對自己慈悲,這一點就沒辦法做到了。
所以,重要的是回來如實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貪、瞋、痴,這樣當發現到之後,慚愧心就會生起。然後就是要做一個真實的人,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真誠,誠心承認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夠將心比心,心量才會擴展。才有這一種雅量、胸襟去接納眾生。
如果不如實的面對自己,甚至第一層的發現都還沒有,都還是在偽裝,戴著很多面具,會變成表面上是做一個很有修養的人,好像過著有道德的生活,但是內心呢?是在自欺欺人!欺騙自己啊!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