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02 12:08:59瀏覽204|回應0|推薦1 | |
有人來問佛陀的弟子:你們這些出家人,都是強調慈悲喜捨,你們認為外道的所講的慈悲喜捨,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因為我們一樣有講慈悲喜捨,跟你們所講的有什麼不同呢? 這時候佛陀就告訴他們,雜七四三:「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 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也就是正知正見的慈悲喜捨,與「世間法」的行善慈悲義行,是有所不同的。「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如果一個人多修行慈心,對於內心的清淨益助非常大。我們原來很多的瞋恨心、很多的污垢,會因為修行慈心之後,有很大的洗滌作用。「洗滌」就能夠淨化我們污濁的心靈,叫做「於淨最勝」,可以讓我們的貪、瞋、痴淨化。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悲心,就有助於從初禪到四禪,然後再進入「空無邊處定」。「空入處最勝」就是最有幫助於進入第五定的空無邊處定。「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以此就可以類推了,你多修習喜心方面,就更容易契入「識無邊處定」。「捨心修習多修習,入無所有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捨心,就容易進入「無所有處定」。 修習慈悲喜捨,絕對有助於修習禪定與開發智慧。事實上「慈悲喜捨」,是讓我們從「有為法」邁向「無為法」很重要的一個橋樑,一方面可以軟化我們僵硬的心,一方面讓我們原來狹窄的心胸漸漸開擴,而擴展到無量無邊。 當一個人有慈悲心,敵人就會大大減少,再來各方面的敵對、對立,二元對立那些會漸漸淡化掉,也就是各方面的顧慮、擔憂會很明顯減少,這樣對於心寧靜下來,對於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緣。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助緣,心還有很多的顧慮,一打坐下來,還在貪、瞋的運轉,「誰欠我?誰對不起我?…」 還在那裡瞋,什麼境界我要啊!想要抓啊!於是坐下來,還是妄想不斷,這樣就沒辦法靜下來。 修習「慈悲喜捨」有助於進入四禪八定,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修習佛陀以前也修習過「四禪八定」,但不是把「四禪八定」當作目的,如果把修行重點著重在四禪八定,還是屬於三界裡面的。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色界」。 一般眾生都是在「欲界」,沒有修行或是還沒有進入禪定方面的人,雖然進入各種宗派裡面,但是還是在「欲界」,講更清楚一點就是很多的修行法門,很多的宗派、宗教,還是讓人在「欲界」裡面打滾而已。 修禪定是能進入到「色界」、「無色界」,問題是佛陀曾經經歷過這些,但他發現煩惱還是沒辦法斷除。當進入深定,煩惱是可以暫時止息,但是當他出定之後,內心的煩惱、不安,還是一樣再現。所以,進入這三界,又黏著在這裡,煩惱一樣沒辦法止息。但是如果有因緣,「色界」、「無色界」最好都能夠經歷過,體會到什麼叫做「三界」。當你真正體悟到「三界」,然後再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這樣才能夠「離」啊! 「離」的力量有出來,才能夠「入三界」,又能夠「出三界」,這樣才會成為一個解脫者。修習禪定是有助於我們進出「三界」,然而修深定,不是我們的目的。不要迷執這裏。因為縱使入深定,也沒辦法解脫,而是讓我們經歷過三界、體悟過三界,然後又不黏著。要不黏著,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還沒有經歷過,不容易看到它的「患」,有經歷過,然後又能夠看到它的「患」,就能夠「離」。至於怎麼樣去經歷?怎麼樣去看到它的「患」?以後我們有因緣會再帶領大家深入實際的體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