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15 21:21:40瀏覽7060|回應0|推薦11 | |
照片取自網路,若有侵權還請告知。 上個月底應華映娛樂之邀,搶先看了這部由2014年香港TVB電視台同名港劇改編的電影。因為又是衝著卡司去的,對故事背景完全不清楚,也不願冒著踩雷的風險去查,因此觀影時內心驚呼連連,既震懾於飛車爆破槍戰都來的大場面,也被片中性格鮮明的角色所吸引。 導演敘事的手法頗為明快,事件的發生幾乎讓人目不暇給,即便努力邊看邊動腦,也還是被劇情推著走,到走出戲院才有時間細想那些出乎意料的情節,也因此後勁十足,餘波蕩漾,在心裡牽扯著漣漪。 就我個人來說,這種狀況說明這部片是成功的。 有些意外的是上網一查,評論反而是貶多於褒,有批它走不出港產警匪片老梗,沒有開創新格局的;有批它基情滿滿、刻劃兄弟情匠氣太重的;有批它為翻轉而翻轉,轉折太牽強的;有批它結構鬆散、節奏慢,走不出電視劇框架(導演是原劇監製)的... 這時我不禁暗自慶幸,自己看的同類電影不多,還不至於看到同一種套路同一批演員就生膩,因此能夠單純地樂在其中。不過有趣的是,批評歸批評,火紅的票房還是證明它對觀眾有一定的吸引力,至少就氛圍與角色的塑造、演員的表現、對動作戲的掌控等方面,編導有交出一定的成績,就一部娛樂商業片來說,或許這就夠了。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先將網路上找得到的影評看了一輪,關於拍攝手法、劇情佈局等,已經很多人談過,太專業的幕後製作我也不懂,因此就只來談談這部片給我的一些感觸。 一直覺得比起抬面上光明正大的黑白火拚,隱身暗處的警方臥底更為可憐。不只因為他們被迫跟著殺人放火、隨時都要小心身份曝光、若知曉內情的人不在,清白也就跟著沉入海底,也因為若要順利完成任務,他們就得設法博取對方信任,這份「信任」固然讓他們做起事來更方便,卻也如一道沉重的枷鎖,將他們鉗制在巨大的歉疚與自責之中。 我原以為電影是電視劇的濃縮版,還興沖沖地去查港劇的演員陣容,想知道飾演三大男主角的是誰,想不到除了佘詩曼飾演的丁小嘉與許紹雄飾演的歡喜哥,其他包括男主角在設定上全與電影版不同,講的也是幾乎獨立的故事,只有故事的骨架沒變── 總督察康道行在黑道裡安插了五名臥底,在他離奇墜樓身亡前,將他們的資料悉數銷毀。港劇版已找到這五名,電影版中,卻發現還有一名代號「Blackjack」的臥底,吳鎮宇飾演的刑事情報科主管Q Sir就要與前述的五名臥底之一丁小嘉(綽號阿釘)一起找出這第六名臥底。但在追查的過程中,發現犯罪集團中的二名重臣──藍博文(張家輝飾)與邵志朗(古天樂飾)都有可能是「Blackjack」。究竟真正的臥底是誰? 劇名中的「使徒」與「行者」,分別指基督教與佛教中的「教徒」,暗喻「背負使命、傳遞訊息的人」;而英文名「Line Walker」,則是指「走在線上的人」,至於這條線所在的,是善惡與黑白邊緣,還是人與野獸的分界,就留待觀者自己去定義。我覺得就命名的美感與寓意來說,英文版更勝一籌。 為什麼說是人與野獸的分界呢?就像一個醫生,見多了生老病死,可能會從救世濟人的仁心轉為麻木不仁的鐵石心;又比如一個劊子手,原只負責行刑,殺人並非出於個人好惡或恩怨,手裡沾的血腥多了,漸漸地也可能變得冷酷扭曲。警方的臥底也是人,儘管臥底是任務需要,所待的時間久了,難免不會被影響而漸漸迷失。 ──如果你一生中做壞事的時間遠多於做好事的,那麼你這個人該算是好人還是壞人?如果你已習慣了活在黑暗裡,以後該怎麼回到太陽下? 看的時候,我總忍不住去想這些問題。 臥底是人,他們要面對的犯罪集團同樣是。是人,就有優點缺點,就有各種感情。就算是希特勒,面對自己的至親也會流露慈愛。每個人的「臉」都是隨所面對的人事物而變化。在警方或一般人眼中無惡不作的惡人,在自己的愛人兄弟面前可能也有情有義。一旦得到對方推心置腹的信任,卻要以出賣來回報,無論動機為何,都是一種巨大的內心煎熬。 所以當真正的「Blackjack」親眼看見保鏢小英死在眼前,他的悲痛,想必不只來自對方捨身以救,也不只因為他們已如同親密的朋友,或許有部份也是因為,她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救的是一個「警察」,是他們黑道的敵人。 當然,或許她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對她來說,捨身只是為了報他的恩義,與他是誰無關。但就算如此他也不見得會比較好受。因為他會想:「我並不是妳以為的那個人,不值得妳對我這麼好。」 而除了這層內心掙扎,臥底彷彿也將自己徹底獻給了公義,不能保有自我,更不能擁有家庭。就算有,也要有隨時失去的心理準備。就像片中的歡喜哥,即使聽殺妻仇人在面前拿妻子慘死的經過來說笑,也得笑容滿面鎮靜如常地聽下去,脈搏還不能透露一絲異狀。若否,下一秒他就已成了一個死人。想順利達成任務,就是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因此聽他說:「就在我快忍不住的那瞬間,我看見你,讓我想起自己是一名警察。」當下聽的時候還不覺如何,後來玩味這句話,卻有些想哭。因為那是他拚命守住最後一道道德防線,沒讓自己成為野獸的證明。他終究保住了身而為「人」的自己。 ※ ※ ※ 有網友評價:「張家輝的魅力是一種演技和氣場雜揉的奇妙化學反應。」 這話說得真是貼切。這部片的賣座,應有大半歸功於張家輝信手拈來的演技。他這個人的氣質本身就兼具大男孩的頑皮跳脫與浪子凝煉的滄桑,笑起來令人如沐春風,一扳起臉卻又冷若冰霜,讓人摸不清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看他悠然遊走於這二種全然不同的面貌,不禁想,由他來演古龍筆下《邊城浪子》的葉開,應該很合適。他天生就適合演那種背後藏有很深故事的人。 古天樂又是另一種類型。正如他演過的經典角色楊過,他本身的氣質也亦正亦邪,最適合遊走於正邪二道的邊緣角色。出場時我曾聽幾個男觀眾討論,說他「轉眼間眼神一變,就充滿邪氣」,語氣裡滿是佩服。 確實,看戲時覺得他演的「少爺」(因為他姓邵而有的綽號?)外表吊兒郎當、玩世不恭,實則藏有很深的心機,而他也確實是,否則不會與自己的好兄弟阿藍暗中較勁,惹來諸多事端。因此這角色並不好演。 和阿藍的忍辱負重不同,少爺心高氣傲、野心勃勃,但他心不夠狠,看見丁小嘉差點死在眼前,他於心不忍;看見阿藍陷於險境,他下意識以肉身為盾為他擋槍。 少爺是個更複雜更深沉更難演的角色,而古天樂也不負所望地演活了這個雖有貪欲卻不失可愛的人,只怪張家輝的存在感太強大,阿藍這角色的悲劇性又太搶眼,以致古天樂的演出雖然令人驚豔,論外表帥度也樂勝張家輝,卻難以如張家輝般,在觀眾心裡留下深刻印象。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對兄弟。 從小喜歡武俠小說,就是喜歡男人間那種「不為什麼」的義氣。但人非聖賢,總是有七情六欲,更難免猜疑妒忌,就像少爺內心不喜阿藍晚他入行,卻爬得比他快;想插手毒品生意,藉機表現自己,也被阿藍阻攔,但最終他還是不願傷害阿藍;阿藍也在得知少爺可能會破壞大局的時候,無法狠下心殺他滅口,只想為他準備一張遠走他方的船票。 「做兄弟,在心中,你感受不到,我說一萬句都是廢的。」 明知彼此是敵人,最後仍選擇了做兄弟,這份情誼,比始終兄友弟恭的關係更加令我動容。 ※ ※ ※ 據說港劇版當年紅極一時,創下許多紀錄:TVB年度收視冠軍、在網路上的總播放量超過24億,成為首部進入「20億俱樂部」的港劇、除了演完戲就離開TVB的男主角林峰,其他如佘詩曼與許紹雄等,皆是拿獎拿到手軟... 這巨大的成功,是電影版的助力,也是阻力。網路上許多給負評的,都是因為劇情、角色變動過大,而難以接受的港劇版粉絲。 但對我這種沒看過港劇版的人來說,劇情角色的變動只要不影響理解,就沒什麼差別,就連港劇版女主角佘詩曼在電影裡淪為舒緩氣氛用的甘草人物,對我來說都構不成遺憾。倒是中途以為她死了,曾一度震撼,心想編劇連這麼大的角色都能賜死,看來是不持「保護要角」原則了,而看得更為緊張。 ....當然,不久就知道自己只是被擺了一道。 雖然我覺得丁小嘉太吵鬧,除了出場時貓捉老鼠那場飆車戲令人眼前一亮,其他時間基本上就只是出來搞笑的,對她沒有太大喜愛,但我還是要為佘詩曼致敬,她將這個市井氣很重的臥底演得活靈活現,喜劇與正劇的切換得宜,與Q Sir那份最後才驚鴻一瞥的情愫也很動人。 而影帝吳鎮宇雖然在片中戲份被分散掉了,但除了張家輝外,他是最令我心折的演員。警方找阿藍來錄口供那場戲,他們隔著偵訊室的單向玻璃對話,雖然雙方都語氣平和、談笑風生,話裡卻針鋒相對、火花四濺,讓人看得大呼過癮。只恨後半他們便沒再正面對過戲,真的很想多看一點他倆互動軋演技的情節啊! 其他諸如飾演大反派的李光潔與忠心女保鏢的張慧雯,除了因為是中國演員,需要配音,看起來稍微有點彆扭之外,表現都可圈可點,將重重殺機與外柔內剛的分寸把握得很好,製造不少戲劇張力(我超喜歡小英超捨不得她死的啊啊啊~)。 總之,若不是看膩了同類題材同樣演員,我會蠻推這部片的,至少就我個人來說,看完的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找時間去二刷(兼找張家輝其他作品來看)。 感謝華映娛樂提供觀影機會。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