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21 11:22:08瀏覽4478|回應1|推薦6 | |
讀書時的歷史課,好像從來沒有教過台灣殖民史,如果有,只是稍稍帶過。以至於成年後,才驚訝地發現西班牙人曾經佔據基隆和淡水。很好奇遠在天邊的西班牙人,為何跨過半個地球來到台灣這個小島?在台灣怎樣過日子?怎樣跟台灣人相處?又為何沒有留在台灣?幸好西班牙籍的台大教授飽曉鷗(Jose Eugenio Borao Mateo)在西班牙和菲律賓等地圖書館收集史料,編撰了《Spaniards in Taiwan 1582-1641 西班牙人在台灣》共兩冊,讓我們可以大致了解西班牙據台的事蹟。 雖然西班牙人據台只有短短16年,但留下史料不少。現在把有關佔據淡水時期的事蹟整理,敘述西班牙人為何到淡水,在淡水停留時期的活動,為何離開,和影響,跟有興趣的人分享。 1627年西班牙軍對到淡水收集米糧造成衝突 西班牙人在1626年5月佔據台灣基隆和平島,8月第二批援軍抵達基隆後,已有超過1000人駐守台灣,糧食供應很快出現問題。當時基隆附近原住民人數不多,較大聚落大巴里(Taparri)和雞毛里(Quimaurri)總人數不過1000人左右。當時原住民自耕自食,沒有生產農產銷售的習慣。西班牙人極度缺糧,甚至吃老鼠維生。大約1627年下半年,淡水河邊一個原住民聚落希望跟西班牙軍結盟,共同打擊對岸的原住民宿敵。西班牙人乘此機會,派遣維拉(Antonio de Vera)率20個西班牙士兵到淡水募集米糧。原住民原期望西班牙軍隊協助打擊敵人,沒有想到西班牙軍前來的目的只是要大米,住了一兩個月,天天吃吃喝喝,拿不到米糧不肯走。原住民本來存糧食不多,逼不得已,秘密跟對岸宿敵和解,兩村聯手對西班牙軍人發動突襲,殺死維拉隊長和7個士兵。從事件的紀錄裡推斷,西班牙人已經知道淡水產稻米,淡水原住民也知道西班牙人火力強大,可以結盟打擊對手,可見這次衝突前雙方已經開始接觸。 西班牙人到淡水奪糧不成,還死了8個軍人,當然不依。1627年稍後,派剛從馬尼拉運補過來的托勒斯(Lazaro de Torres)隊長率領100個士兵從海路到淡水報復,原住民趕忙逃走。西班牙軍自行入村,從穀倉中奪取大米,獲得豐收,裝滿了一艘雙桅帆船和四艘大型舢舨。當地原住民冬季存糧被奪,只有咬牙度過寒冬。西班牙軍人又追捕了14個原住民,有些被殺,有些被戴上鎖鏈強迫勞役,讓原住民又怒又害怕。史料中沒有指出殺害西班牙人的原住民部落名稱,最可能的是淡水河口的散拿(Senar)村,他們跟對岸的板桃(Pantao)部落長期為敵,也是後來西班牙神父傳教最主要的對象。菲律賓總督塔佛拉(Juan Nino de Tavora)於1628年8月將這起事件報告西班牙國王,國王指示派傳教士到淡水積極傳教。 1628年西班牙軍隊在淡水建立基地 大約1628下半年,西班牙派軍到淡水,在河口小丘上修建聖多明哥(San Domingo)城堡(在今紅毛城附近)。根據駐安平荷蘭軍人的偵測報告,淡水西班牙城堡是一座土造的圓形堡壘,有五門砲,和五六間住房,外圍有以藤條連接的木造柵欄。西班牙淡水駐軍約100人,半數白人,半數菲律賓土著。西班牙軍建造的城堡,就在前一年奪糧的散拿村旁800公尺(原文是半個里格league,相當800公尺)。看到西班牙人搬來,散拿人嚇壞了,放棄原居地和農田,搬到2.4公里(一個半里格)之外的內陸另建家園。 西班牙駐軍淡水的目的 西班牙駐軍淡水可以歸納為四個目的。第一是為了軍事擴張:當時荷蘭人已經佔據安平,西班牙人進駐淡水,可以阻擋荷蘭勢力北上,也可以監視海上船隻活動,如有荷蘭艦船經過,緊急通知基隆基地,預作防範。第二是為了糧食供應:在淡水居住兩年的艾斯基委神父(Jocinco Esquivel)描述淡水河口附近多山涼爽﹑遍地橘子、桃子等果樹,有草地、小溪和清泉,風景秀麗,適于居住。西班牙人的主基地在多山的基隆,比起來淡水更適於農耕,只要有足夠的人力開墾,淡水可以成為糧食供應基地。第三是為了貿易:北投附近產硫磺,是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已有漢人海商向原住民收購硫磺出口;淡水多梅花鹿,鹿皮外銷日本做甲冑、弓箭、馬鞍,都是好買賣。第四是為了傳教:西班牙王國在全球擴張,傳播天主教信仰是三個主要目的(God,Gold,Glory)之一,西班牙國王也有指示到淡水,藉著信仰傳播馴化原住民。 軍事上暫時阻擋荷蘭人北上 就防範荷蘭軍隊而言,西班牙淡水駐軍可以說短暫地達成任務。荷蘭人早有從台灣南部擴張到北部的想法,但一直沒有付諸行動。西班牙軍進駐淡水後,荷蘭人就開始偵查敵情。例如,1629年8月,幾艘荷蘭船從安平北上,起初在淡水外海約兩英里處觀察,看到有兩艘西班牙船和四艘中國船隻。後來荷蘭船駛入淡水河,抵近偵查西班牙城堡,西班牙駐軍開火,雙方發生小規模衝突後,荷蘭船隻撤離。西班牙軍進駐期間,阻斷了荷蘭參與淡水貿易的機會。直到1636年西班牙撤軍後,荷蘭人才獨佔了淡水貿易,並結盟北部原住民,一舉於1642年將西班牙軍逐出台灣。 農業開發沒有進展 從開發農耕的目的來看,雖然淡水有很好的農耕條件,但缺乏勤奮的農人,在淡水開墾的漢人和日本人寥寥可數。西班牙人並沒有採取任何獎勵措施,吸引漢人定居開墾,增加糧產。以至於一直依賴馬尼拉補給及搶奪原住民米糧活命,甚至因為奪糧,讓忍無可忍的原住民團結抗暴,將西班牙人逐出淡水。如果在農業開發及增產上有積極的作為,會不會改變歷史進程?也許有可能。 貿易上乏善可陳 就貿易而言,西班牙人依靠的是漢人海商前去交易。但因為西班牙人資金缺乏,沒有錢收購漢人帶來絲綢,瓷器、衣服等商品,吸引不了商人前去。當時中國跟荷蘭的貿易可以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安平,或在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據點交易。因為從福建到安平的航程短,風險小,運載中國絲綢瓷器到安平銷售給荷蘭人的中國海商很多,荷蘭佔據的安平港有多年的榮景。跟荷蘭比起來,西班牙人佔據的馬尼拉,跟福建距離比印尼近得多,中國海船大多選擇直接載貨到馬尼拉交易,而不願到缺乏資金和買主的基隆或淡水銷貨,貿易沒有進展可以預見。 主要工作是對原住民傳教 從淡水地區人口分配來說,定居的漢人和日本人最少,至多一二十人,西班牙駐防人員其次,維持100人左右。原住民最多,約有五六百人(1644年5月基隆雞毛里長老提歐多爾(Theodore)向荷蘭人的供述,淡水附近有十個原住民村落,每村30到100人)。因此,西班牙淡水基地日常除了防備荷蘭人之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軍隊管理,以傳教馴服原住民。在西班牙留下淡水的史料中,傳教工作篇幅最多,也最詳盡。 1632年才開始對散拿原住民傳教 1628年西班牙軍隊到淡水建立基地時,就有馬地涅思神父(Bartolome Martinez)隨軍前去,住在城堡中,為西班牙駐軍做彌撒和聽取告解,沒有他跟原住民接觸的紀錄。1629年秋天,馬地涅思神父從淡水海路到基隆途中翻船,溺水身亡。兩年後,1631年10月才有艾斯基委神父(Jocinco Esquivel,1631年夏天到台灣)進駐淡水。1632年初艾斯基委神父開始帶小禮物拜訪散拿村,照他們的習俗摩臉套交情,學習原住民語言。散拿人對於1627年西班牙軍人奪糧殺人的暴行記憶猶新,極為畏懼西班牙人,謠傳神父藏著手銬,會逮捕原住民,送到馬尼拉坐監。通過神父不斷到訪傳遞溫情,散拿人漸漸接納了他,甚至要送艾斯基委神父一個女伴,並對於神父終身不婚非常訝異。 當時基隆、葛瑪蘭、大巴里、和淡水原住民使用不同的語言。但住在大巴里和雞毛里的馬賽人是一個以經商和提供勞力服務的族群,經常到不同的部落打工或做買賣,因此北部各地原住民以馬賽語溝通。最早學習馬賽語的西班牙人是1627年抵台的阿瑟維多(Francisco de Acevedo)教士,他開始編寫馬賽語字典和馬賽語的傳教教材。1629年阿瑟維多離台,艾斯基委神父利用他留下材料加強,1632年抵台的吉洛斯神父(Teodoro Quiros)加入工作,完成了《淡水原住民語詞彙》及《淡水語言教理》,可惜都沒有留下。 1632年夏天西班牙神父入駐散拿村 1632年,季門涅思(Andres Jimenez,1629年抵台)和的法葉慈(Francisco Vaez,1626年抵台)到淡水,加入艾斯基委神父,對散拿原住民傳教。兩位新加入的神父在台灣居住得更久,馬賽語應該更加純熟。在三個神父的努力下,跟散拿人建立了一些友情。三位神父勸說散拿人讓西班牙人在他們村子建教堂,並保證他們的安全。散拿人拿不定主意,以某種鳥叫聲占卜,結果得到吉兆,於是允許西班牙人在他們的新村子建造教堂。 1632年夏天,三位神父和菲律賓工人,在淡水城堡的隊長古斯曼(Luis de Guzman)和士兵的保護下,浩浩蕩蕩走了兩三公里的泥濘地到散拿(Senar)新村子,建造了玫瑰聖母教堂。為了討好散拿人,西班牙人將淡水城堡教堂中唯一的聖母像帶到散拿村,安放在教堂中。教堂建好後,士兵鳴槍施放煙火慶祝,生起營火,隊長邀請原住民長老們一起歡宴,原住民開心喝酒起舞慶祝,持續了七八個小時。慶祝結束後隊長率士兵回城堡,三位神父留下照顧教堂,原住民接受了神父,沒有傷害他們。兩星期後艾斯基委神父離去,留下兩位神父駐留散拿新村子。神父在教堂主持彌撒儀式時,有些散拿人在外觀看。每天下午神父唱聖歌,也有原住民進入教堂聆聽。季門涅思神父會用馬賽語向散拿人念誦使徒信條禱告詞(the Creed),希望他們聽懂。後來神父又帶來耶穌塑像安放在教堂中,在耶穌像前跪拜,有些散拿孩子會跟著跪下親吻耶穌像。 1633年散拿人遷回西班牙城堡附近的原居地 散拿人慢慢接受和信任神父後,神父勸說他們搬回西班牙城堡旁的原居地。對散拿人來說,是回到老家園,對神父而言,可以兼顧對散拿人和城堡中西班牙人的傳教工作。於是古斯曼隊長派人在散拿人原居地用木頭和稻草建造一間房屋和一所教堂,將散拿新村教堂中的聖母像搬入原居地新建教堂中。原住民逐漸遷回原居地,造房子定居。散拿人遷回原居地的時間大約是1633年初,說明西班牙人入駐淡水五年後,散拿人才減少了對西班牙人的畏懼和戒心。此後淡水只留下法葉慈神父兼顧散拿村和西班牙城堡的傳教工作。 散拿人是真心接受基督信仰嗎?可能未必。因為神父進駐後,散拿長老們不時到鄰村,對著其他原住民叫囂炫耀,說我們有教堂和西班牙神父和教堂,可是你們沒有。可見散拿人同意接納神父和教堂的目的,是獲得西班牙人的加持,保護自己不受敵對原住民侵擾,也以歸順的姿態讓西班牙軍人減少對他們的欺壓。 1636年1月法葉慈神父因計畫到鄰村傳教被害 當時西班牙軍政府和傳教士是兩個系統,在殖民地合作管理原住民。一般來說,軍人嚴格,傳教士比較同情原住民,但因二者互不相屬,神父也不一定能保護原住民免於遭到軍人暴力對待。1635年間,散拿有個長老Pila冒犯了西班牙軍人,被逮捕監禁。法葉慈神父出面求情,西班牙軍隊長釋放了Pila。但因新仇舊恨積累,散拿人並不領情。 當時,法葉慈神父計畫到跟散拿敵對的板桃村(Pantao)傳教,散拿長老也答應了,同意跟神父一起去板桃村。但是出發前晚長老們反悔,決定殺死法葉慈。原先約定1636年1月27日早上一起去板桃村,散拿人沒有現身,有原住民通報法葉慈,散拿長老預備殺他。法葉慈不信,出門找長老,途中被Pila領頭的一群原住民亂箭射死。原住民割下法葉慈神父的頭顱和手臂,到山上跳舞慶祝。神父的屍體暴露在路上,三天後才埋葬。事後散拿人害怕西班牙軍報復,燒毀他們的村子和教堂,再次逃走,散居到跟西班牙人不友好村子中。 1636年3月目若神父因收集糧食被害 法葉慈死後,目若神父(Luis Muro,1634-1636駐台)被派到淡水對原住民做工作,他告訴散拿人,原諒他們的罪行,保證他們的安全,有些人接受,遷回到城堡附近的原居地。這時適逢馬尼拉來的運補船脫班,基隆和淡水西班牙人缺糧,唯一的辦法就是向原住民購糧,不肯賣就強取,原住民不敢不從。西班牙人到村子裡搜刮了很多米糧,部分先裝船運走。其餘的由4個西班牙軍人,一些菲律賓士兵,和目若神父看顧。原住民糧食被奪,群情憤恨,西班牙人看情況不妙,召喚20個士兵和40個工人前去保護。原住民鐵了心,糾集了300個個戰士埋伏在山邊,在西班牙人經過時發動突襲,殺死了目若神父、12個西班牙軍人、一些工人、兩個婦女、和一個孩子,原住民只有數人死傷。目若神父的頭和手臂被砍下,成屍路邊12天,西班牙隊長才敢派人去收屍。 1636年5月西班牙城堡遭突襲被燒毀 1636年初這兩起衝突已經使原住民跟西班牙人完全決裂。目若神父被害不到兩個月,原住民戰士在夜間發動突襲,縱火燒毀城堡,西班牙守軍在沒有防備中大敗,兩個傳教士和許多士兵遇害,只有30人逃脫回到基隆,西班牙淡水基地等同廢除。菲律賓總督克庫爾拉(de Corcuera)於1637年1月27日正式下令,撤離淡水基地,並對攻擊淡水城堡的原住民採取“火和血”的報復以顯示西班牙軍的強大武力。根據安平荷蘭人的情報,突擊城堡的原住民歸順,於1637年攜帶妻小共300多人遷居到基隆西班牙人地盤內。 西班牙殖民統治淡水的影響 綜合評估西班牙人殖民統治淡水,只有短短八年,從軍事上來說,達到暫時防堵荷蘭人北上的目的;貿易和農業開發上沒有建樹;淡水傳教唯一的成果,可能就是1637年遷往基隆的那三百多原住民;西班牙人馴服原住民的行動是在1632年的傳教才開始,然而三年多後原住民發動一連串暴力攻擊,甚至將西班牙淡水基地連根拔起,因此,在淡水治理原住民完全失敗。失去淡水基地也撼動了西班牙在台灣統治基礎,六年後就被迫撤離,為西班牙帝國在東亞版圖的拓展劃下句點。 西班牙的統治,倒是帶給淡水很多異國文化傳奇,使淡水成為台灣擁有最豐富殖民史的地方。看到紅毛城前飄揚的西班牙國旗,就不免讓人想起那些古老久遠的文明碰撞,征戰殺伐,和熱情浪漫的故事。到淡水在河邊或紅毛城草地吹海風,彷彿可以遙望握長矛的原住民戰士在岸邊埋伏,淡水河中帆船上整排西班牙軍人手持毛瑟槍瞄準河岸,山丘綠野上穿黑色長袍的神父踽踽獨行,偶爾有梅花鹿飛馳而過,或者菓樹間年輕的西班牙士兵牽手原住民少女散步的景象。看山看海,想像古老歲月淘去的悲歡離合,可以獨坐一個下午而不厭倦。淡水就是這樣一個迷人,值得流連的地方。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