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06 10:15:59瀏覽8733|回應6|推薦178 | |
續上篇《黃金崎・不老不死溫泉》 風雪中,我們在JR「鯵ヶ沢駅」空等,再搭上車已經是一個小時以後的事了。 ↓出現在月台的是行駛於「鯵ヶ沢駅~ 弘前駅」區間的普通列車,屬於国鉄キハ40系気動車(五能線色) 列車轉往東行,剛開始還可看到一點海景,沒多久就完全深入內陸(津輕平原) 了,只見兩側車窗都一片白茫茫的。 ↓最後揮別日本海,與西津輕海岸漸行漸遠 此時,我們走的仍然是在「五能線鐵道」上,資料是這樣描述的: (東能代駅~鯵ヶ沢駅間) 是沿日本海而行、( 鯵ヶ沢駅~五所川原駅間) 為田園地帯、(五所川原駅~川部駅間) 都是蘋果樹園,這是各區間可以看見有不同沿線風景的鐵道路線。 ↓這一片蒼茫雪白大地,應該就是田園地帯了 (鯵ヶ沢駅~五所川原駅間) 。更明確的說呈現眼前的就是「津輕平原」,天晴時背景應該有座美麗的岩木山 津輕平原,位於岩木川河谷地帶。東起十和田湖之西,北至津輕半島山脊為界,南以羽後分界之矢立嶺、立石越等處劃為分水嶺,西隔於岩木山脈及海岸一帶沙丘(屏風山)。平原廣袤,南北長約六十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愈北漸窄。此間土地低平,支流溝渠如密網。青森縣之稻米,大都產自此平原。(引自《日本百科大辭典》) 「五能線」的 "五" 字,其實指的是五所川原駅,也就是說這裡才是原本的起終站之一。 ↓「五所川原駅」同時也是津輕鐵道的起點,這張是列車駛過該站時,我從車窗看到外面的廣告 「津輕鐵道」由津輕五所川原車站連結至津輕中里車站,單趟約45分鐘、總長約20.7公里。冬季的暖氣列車(12月1日至隔年3月31日)、夏季的風鈴列車(7月1日~8月31日)、秋季的鈴蟲列車(9月1日~10月中) 等,依季節變換的各種特色列車緩緩地行駛於津輕平原間。(津輕泛指青森縣的西北部) 此外,透過車窗看見的田園景色,以及賞櫻時期的蘆野公園櫻花祭(4月29日~ 5月5日)也都是人氣景點。 在這個時節,正是設置炭爐的懷舊復古風暖氣列車(ストーブ列車)行駛於白雪紛飛中的津輕平原間。聽著列車內乘客們混著各地方言的交談,一同靠在燒紅的爐邊取暖,嚼著炭火烤熱的魷魚干,欣賞著車窗外的銀白色世界,感受是另一番的雪國情懷。多麼令我嚮往,可惜這次的行程已定,希望下次有機會探訪太宰治的故鄉。 ↓列車繼續駛往「川部駅」,這段區間(五所川原駅~川部駅間) 窗外果然可以看到蘋果樹園在雪地裡飛馳的景色 後來,JR購併入了川部-五所川原間的陸奥鉄道(私鉄),五能線的終點才延長到川部。 ↓終於抵達五能線的終點站「川部駅」,但列車仍會繼續開往弘前駅 「川部駅」是五能線與奥羽本線的交會點。 也就是說,之前我們原本是搭乘奥羽本線,然後在東能代駅分線轉往五能線鐵道,而現在由五能線的終點又再度與奥羽本線會合。 因為這場暴風雪,我們比預計還晚了一個多小時抵達弘前駅。原本行程的計畫是有2.5小時在這裡遊覽,大約用1小時多去遊弘前公園,其餘剩下的時間再逛逛弘前市區。 弘前市位於日本青森縣的西部,現在是津輕地方(泛指青森縣的西半邊) 的中心都市。過去曾是弘前藩的城下町,因此當時發展已較其他地方發達。目前已與周邊的自治體形成了有33萬人口的弘前都市圈,為青森縣的第三大城。 《青森縣沿革》 此縣之地域開發較晚,直到明治初年由岩手、宮城、福島諸縣之地合而為一諸侯國,稱為陸奧。明治初年,此地共有弘前、黑石、八戶、七戶及斗南等 5藩。明治四年七月,癈除藩置縣,同年9月府縣癈合,一度皆合併於弘前縣。同年11月,廢除弘前縣,改置青森縣,並將前述各藩歸其轄下,後將二戶郡歸於岩手縣至今。 弘前市的蘋果產量位居日本第一(佔全日本產量20%)。而弘前公園內的弘前櫻花節和弘前城也很有名,也是「小京都」之一。弘前在過去也有「櫻花和蘋果之城」的美譽。 ↓JR弘前駅正面的駅前廣場可以看到一座男女二人背對背、手持蘋果的立像,台座標名為「りんごの風」的雕像。這是在地出身的彫刻家、古川武治先生(1918~2004)的作品,做為為象徵弘前市的紀念碑。意圖展現「自然果實與收穫的喜悅、沸騰的年輕生命感」 ↓在弘前駅出口處也可看到日本郵便局的郵筒,上面有一顆紅色大蘋果做為形象裝飾,另外在りんご公園、弘前市役所也看得到這樣的郵筒 當初之所以只排2.5小時在弘前遊覽,是因為晚上住宿的旅館位於一個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的深山裡,再晚就沒車進去了。 現在可好了,在弘前大約只剩1鐘頭時間可利用,即使只去到「弘前城」看一眼(插旗) ,時間都很緊迫。 由JR弘前駅前,若平常搭巴士前往弘前公園將近就需要20分鐘(步行約30分鐘),何況當前還是個大雪天。因此,我們決定搭乘計程車往返,以縮短交通時間(單趟只需十分鐘)。 ↓「洋館の街」上的青森銀行記念館(旧第五十九銀行)位於弘前公園的附近,這裡有一批由藩政時代到近代所建的洋風建築物,本來預計「弘前城」出來要探訪的行程,現在只能由計程車上瀏覽了 「青森銀行」為明治12年(1879年)時,縣內最初設立的國立銀行,亦是全國第59家國立銀行。「青森銀行紀念館」即明治37年(1904年)該行移至親方町、當時建造的新銀行,設計師為當時洋式建築的翹楚,也是太宰治故居斜陽館的設計者堀江佐吉。採和洋融合風格的本館,為左右對稱的文藝復興風格的洋式建築,並融入日本建築的土藏造技術,屋頂上有兼具展望台功能的裝飾塔,最頂端還搭配著印度寺院經常可見的塔剎。已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現在做為紀念館免費開放展示。 計程車停在「弘前公園」南側的追手門(三の丸) 外,放我們下車。 通常我們講「弘前城」,只想到狹義的天守閣。其實"城"的範圍還包含櫓、門、石垣乃至外濠(護城河)等周邊建物,也就是現在的「弘前公園」(別名鷹揚公園)。這是明治時代廢城後,向旧藩主津軽氏借用城跡地,經過一番整備,1895年做為一般開放的市民公園。 ↓「追手門」為弘前公園的正面玄関,整個為簡素木造結構,保留著戰國時代的古樸形式的櫓門建物,在全日本的城郭建築中以罕見受到矚目(重要文化財指定) 「弘前城」位於津輕平野的位置,江戶時代是弘前藩的居城,津輕地方的政治及經濟中心。此城為弘前藩藩主津輕為信、津輕信牧父子於(1603年~1611年)所築,總面積約達385,200平方米,為具備本丸、二丸、三丸、四丸、北郭及西郭六個城郭 (三重濠溝土方工程) 的梯郭式平山城。 在「追手門」的前面(外環),原本是有一條外濠,但現在只見一片雪白覆蓋。 ↓弘前城的城門特徵:周邊都是由土方構築、内外2層皆有設置枡形的櫓門,所有的門都是特別的高麗門設計、第1層樓的屋頂特別高,整個為簡素木造結構 築城當初原本有10棟城門,現在只殘留二の丸南門、二の丸東門、三の丸追手門、三の丸東門、四の丸北門(亀甲門)5棟,皆已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由於公園幅員廣大、而時間又有限,我們也只能取最短途徑、直攻天守閣 (以小跑步前進)。 ↓進入「追手門」是市民廣場,也就是原「三の丸」的範圍,放眼望去盡是櫻花樹夾道,即使在冬季就能感受其壯觀 據說園內約有50種、2600棵的櫻花樹,其中樹齡達100年以上的有300棵以上。因此,弘前城及它的櫻花均獲日本政府選定為「日本賞櫻名勝100選」、「人與自然交織的日本風景100選」及「日本100名城」、「美哉日本歴史的風土100選」,是廣為人知代表日本的風景。 通過了「三の丸」便來到了中濠外,在轉角遇見「辰巳櫓」,這是從追手門入城,最先見到的櫓 (城郭)。所謂「櫓」乃是城郭為防禦敵人攻擊、以及監視用途而建造的望樓建築。 ↓「辰巳櫓」名稱取自天守可見的方位角(辰巳=南東),具有防弾、防火的土蔵造結構。1、2層為四間四方同面積,3層樓較小,屋頂是入母屋形式。歴代藩主都會在此櫓觀覽從三の丸通過的弘前八幡宮山車行列 現存城跡中,只殘留有隔「櫓」3棟,也都已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弘前城植物園」位於辰巳櫓的東邊,那是屬於收費區域 沿著中濠畔往內走,不久在一片雪白天地裡、隔著重重櫻枝的縫隙可看到一道鮮明的紅橋。 ↓「杉の大橋」架設於中濠之上,是連結二の丸與三の丸的橋。紅橋與櫻花是弘前公園的基本組合 築城當時、此橋完全是以杉(スギ)木材所搭建的,因此取名為「杉の大橋」。之所以採用杉木建橋是有兵法上的考量,因為杉木有輕柔易燃的性質,一旦戰爭失利,可以很容易燒斷橋身以防止敵軍入侵城中央。 ↓1821年重建「杉の大橋」時,加強了濠的兩両側的石垣,並替代以檜木來架橋,欄干也加附上擬宝珠裝飾。就如現在所見 「弘前公園」是日本人心目中一生最少要去一次的賞櫻勝地。至於弘前公園的櫻花為什麼特別美麗?理由就是引進了名產品蘋果的修剪技術。曾有一段時間,當地的蘋果農家利用修剪蘋果樹的方法去修剪脆弱的老櫻花樹,翌年那些櫻花樹竟回復健康,並且開出更加美麗的花朵。一般的櫻花有3至4個花蕾,但弘前公園的櫻花卻有5至7個。增加體積後令視覺上更具震撼力,而花的重量令樹枝向下垂,使樹形變得美麗。弘前櫻花是由當地人的智慧及愛情所孕育出的文化形式之一。 ↓在杉の大橋上,左邊隱約可見保有珍貴古風形式的「未申櫓」。 現存的3個櫓同樣都有著3層結構的姿態,但可看到在窗形的細部造作上略有變化 ↓渡過杉の大橋後有個「南内門」,這是欲進入二の丸必須通過的2個城門之一 進入「南内門」便是二の丸內了,再回頭來看「未申櫓」。 ↓同理可知,「未申櫓」是位於天守可見的南西方位,在這「二の丸」一角形成了一片松林的景觀 在櫻花盛開期間,由二の丸「南内門」往本丸方向前進的路途中,絕對是弘前公園的最佳觀景地點。 ↓在日本最為人所熟悉的弘前櫻花莫過於弘前城及櫻花的組合。其中最不能錯過的就是添加了一道紅橋的風景(可我老覺得這時候的櫻花枝特別礙眼) ↓可惜這弘前城的招牌場景,由於路旁的積雪推得有半人高,讓人摸不清路與濠溝的界線在哪,實在很難取得一個理想拍攝的立足點 本丸與二の丸隔著内濠,上面架著即是「下乗橋」。 ↓「下乗橋」為連結本丸與二の丸間的橋。在藩政時代、藩士們到此橋的二の丸側就必須下馬,並安札馬匹,故名「下乗橋」 ↓幸好由下乘橋的位置眺望天守閣,可欣賞到由天空、天守閣、櫻花及橋所構成的深度美景。特別是白壁與朱塗欄干相互輝映,無論哪個季節都最吸引觀光客的勝景 弘前城的天守閣在慶長16年(1611)築城的時候是五層建築結構,寬永4年(1627)因落雷而被燒光。據說遺失了很多存放在天守閣的寶物、曆史記錄以及盔甲、兵器等。由於江戶幕府制定的「武家諸」中明文規定出「一國一城令」,五層的天守閣被嚴禁重新建造。現在的建築物是由第九代藩主寧親在文化7年(1810)把位於中心部分東南角的箭樓(辰已櫓)改造而成的。 ↓天守閣是弘前城本丸內唯一現存建築,至今仍是廣為人知的弘前市象徵性建築。不但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文化財,亦被列為「日本12現存天守」之一 出身於津輕的太宰治,是日本著名的無賴派文學大師。在《津輕》一書中,他以故鄉為背景進行書寫,呈現出人與人、風景及事物間的風景。其中的一句話,很適合用來描述當前的景物:「在走向崩壞前,我心目中最後的風和日麗」。 由於弘前城本丸東面的石牆(如上圖),被檢測出有崩塌的危險性,因此計畫2014年起進行為期10年的維修工程。應該就是在我們造訪後,不久就會開始動工了。 ↓每年2月上旬會在弘前公園展開「弘前城雪燈籠祭」,這是東北五大雪祭之一。我們來早了,現場似乎正在籌備趕工中 往昔,此城因做為弘前藩主的居城而存在,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弘前藩藩主津輕氏的簡史。 有關記載是從1567年、1568年開始,他是南部氏的家臣,因為娶了大浦為則的女兒戌姬,成為大浦為則的養子繼承大浦氏,擔任大浦城主。 之後,趁南部氏內部勢力混亂獨立起來,改稱津輕氏。小田原征伐後,豐臣秀吉承認津輕氏為大名,領地擁有4萬7千石收入。(經過多次的變動收入調整後,1808年寧親擁有10萬石) 津輕氏確立領地不久,認為原城大浦城不利於領土的發展。於是預定在鷹岡(弘前城的築城地點)築起新的城池。由於當時的大名津輕為信在關原之戰支持德川家康,故後來被德川受封領地2000石,名為弘前藩,1603年於鷹岡開始進行築城的工作,可以於1604年為信在京都病死,築城進程曾因此而中斷。但在1609年,為信之子津輕信枚利用大浦城的原材料重新進行築城的工作。於1611年築城完畢。 原天守五層建築於1627年遭雷擊燒燬,之後近二百年間並無天守存在。 ↓現存天守是1810年重建的三層建築,目前作為展示津輕籓政時代的歷史文物的「弘前城史料館」 在1949年松前城天守被火燒毀後,弘前城成為現存天守中地理位置最北者。 重達400噸的天守隔,底下的石塊地基長年失修出現歪斜,擔心會有崩塌危險,日本政府開始這項超重大計劃。 2015年弘前櫻花祭結束後,工程便進入白熱化階段,首先於2015年夏季(8月-10月)進行天守閣的平行移動工程。 ↓為不將天守閣拆解,他們寧可耗費3個月緩慢把整座古城移動到本丸內部,距原址約70公尺處 ↓弘前城天守閣100年來首次的「曳屋」工程,在日本國內也十分少見,施工當時的景象民眾可由臨時設置的展望台觀賞到,連臺灣的電視都有播映 天守閣石塊地基老舊使城堡傾斜,底層木頭也都腐壞,機具根本不能放進去,古蹟搬移難度相當高。建築師最後決定用鋼筋夾住所有支柱,如此起重機就能撐起鋼筋,抬起樑柱再用L型撐架撐起牆壁。 隨著木頭清脆的響聲,天守閣硬生生被抬起6公分,然後再使用有軌拖車將天守閣移動,因為弘前城天守閣總共要移動70公尺,中間還經過兩次轉向,總算在10月下旬到達暫時地點。 石牆維修工程為期約10年,預定於2026年完工。恢復天守閣位置的還元工程預定於2021年舉行。 ↓由於時間不允許,我們匆匆蓋完「到此一遊」紀念章後,隨即循原路快速折返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