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06 08:04:09瀏覽3854|回應6|推薦132 | |
續上篇《池上油菜花海》 吃完「福原豆腐」出來,接著我們開往池上著名的景點「大坡池」。沿台9線轉入中山路通水巷(路口轉角可見指示牌) ,直行約500公尺即抵達大坡池。 我們抵達時已經是下午後半段了,雖說上半天的田間悠遊很愜意,但對寶妹來說卻是經歷一場折騰, 再說縱谷午後慣常的陣雨似乎也如期上演,而此刻「大坡池」剛好並沒什麼遊客,空蕩蕩的停車場提供了給寶妹安穩情緒的空間,於是決定今天的旅遊行程最後就這大坡池畔平靜度過。 大坡池原名「大陂」,又稱「大埤」,位於池上東側,緊鄰海岸山脈錦園河階崖邊,是因池上斷層活動而形成的斷層池,水源則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末端的伏流、以及人工水圳灌溉附近水田後的溢流水。池水向北側低地流出,成為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 ↓『池上』的地名即源自「大坡池」 沒一會兒,果然下起一陣雨,於是我們一家三口躲在車內小睡了一下。 根據文獻記載,日據時期大坡池的面積曾廣達55公頃,湖內魚、蝦豐富,遍生荷花、菱角;光復後,還曾以「池上垂綸」名列台東十景之一,並且在颱風來時,具有蓄洪作用。在1970年時,面積尚有45公頃,深約1.5公尺,池底更有多處湧泉。 可惜在1970年代興建大坡池大排水溝後,解決颱風期間水位高漲而淹沒周圍農田、住家的問題,但大坡池面積也隨之縮減,再加上錦園溪的沖積物與農民的圍墾,1985年時面積只剩2公頃(枯水期,滿水期時面積為4公頃)。後來池上鄉公所將圍墾地收回,闢建為風景區後,大坡池面積約為20多公頃左右。 ↓雨後的煙波池上,是另一種景致的美 「大坡池」為一內陸淡水草澤地,由於天然環境良好,因此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十分豐富,各種水生植物與鳥類、蛙類及淡水魚蝦等物種繁多。在台東縣政府的規劃與整治下,目前除了大坡池水域面積約有20公頃外,週邊護岸及濕地也有20公頃左右,設有環湖步道與自行車道,是進行植物觀察、賞鳥、垂釣、健行、騎自行車等休閒活動的理想場所。 ↓美麗樸素的景色裡富含了多種獨特的生態,沿著環湖步道漫步,寧靜中帶著悠閒 雨停了、也休息夠了,離吃晚飯還有一點時間,於是決定再轉進一個景點。 沿著台9線,約323.4公里處轉松吉路、約100公尺後右轉新興路、續行約100公尺即抵達「杜園」。 ↓「杜園」全名為「杜錦枝紀念庭園」,位於池上鄉的鄉間小道上,隱身在充滿生機的稻田間 「杜園」是出身池上鄉、經營電子業而致富的慈善家杜俊元先生,為感念父親杜錦枝先生及母親王圓女士教養恩澤,並回饋鄉里之心願,出資將其父母居住之祖厝及原錦豐米廠,佔地2千餘坪的土地改建為寬廣的場地,給鄉民社團舉辦活動,同時為淨化人心,服務大眾、推展文化教育及促進社會祥和,常定期舉辦藝文、社教展覽活動,並免費提供各界申請,辦理各項正當和有益身心健康之活動。 ↓園區內有紀念館、會議廳、住宿套房、活動中心、景觀花園、藥草園、假山、蓮池、涼亭、廣闊草坪、停車場及來自印尼的數萬年木化石等區域,可供民眾團體申請使用空間及教學研究之用,也開放讓一般民眾免費入園參觀 ↓在造景典雅的庭園中,可看到慈濟的靜思語等文字刻在涼亭、石板上,更為寧靜的庭園環境中更添幾分智慧的傳遞。旁邊就是我們早上走過的萬安田園 台北人沒來過池上,也一定吃過「池上便當」。因此,既然來到池上,少說也要找到「池上便當」的始祖,體驗一下原味。 沿台9線(中山路)北上方向行進約200公尺右轉中正路,續行約200公尺至忠孝路口即可到達。 ↓於是,晚餐我們就來到「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其實這裡就是「悟饕池上飯包」的原創老店 民國八十九年,集山機構將六十年老店池上飯包,導入新的經營團隊,重新命名為「悟饕池上飯包」。民國九十一年,「悟饕池上飯包」與「池上鄉公所」及當地士紳捐助早期農家器具而成立「池上飯包博物館」。民國九十八年,將原來的「池上飯包博物館」從靜態式展覽飯包歷史及農家文具,改造成互動體驗式,將飯包歷程以模擬早期實景呈現給遊客,體現古早味與一些即將消失的早期文化,並重新命名為「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館內區分為「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以及「古早飯包區」等多個展示區,以文字及圖片介紹池上飯包歷年來的發展沿革,同時還典藏著早期做飯包時使用的傳統爐灶等器物。 ↓一樓寬敞舒適的用餐區,以及池上特產販賣區及古早味零食和童玩外,二樓更規劃為介紹池上飯包歷史沿革的飯包博物館,館內豐富的內容、寬敞的空間,已然成為公路上全方位的休息站了 因此「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不但可以提供民眾參觀,同時還兼具著文化保存與教育等多重功能。當然,館內也供應創始名物「悟饕池上飯包」,讓人嚐鮮。 ↓我們來此的重點,還是吃「池上便當」 古早的「池上飯包」是用曾經進貢日皇的池上米,炊製成米飯,再以手 工捏製成三角形飯團,放在竹葉上。其上舖放卜肉、黃菜頭、烤肉乾、 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及當地大坡池所捕獲的小蝦和麵粉油炸成的 蝦仔炸(炸蝦餅)及梅子以幫助開胃。包裝後將其以油麻繩繫牢,頗受旅客青睞。 池上飯包隨著時代的演變,早期的飯包,後來也放入燒肉、卜肉或以古法製作的醬菜,並以木盒裝妥。早期因為沒有盒子,所以當時並不稱為便當,而叫「飯包」。因為不是馬上就要吃,為了保鮮,飯菜都要做得乾一些,以維持鮮度及口感。這就是「飯包」的特色! ↓除了一般寬敞舒適的用餐區外,遊客更可坐在門前於臺鐵退役的火車車廂內用餐,充分感受在火車上的懷舊風情,比起在真的火車上吃著池上飯包,更有種愜意的旅行氛圍 池上飯包的歷史,要從昭和十五年,李家阿嬤陳雲女士的蕃薯餅說起,至今已七十多年了。飯包的創始是花東鐵路由花蓮至台東約需8小時,到站旅客都饑腸轆轆,卻沒有東西可吃,而當時先輩在車站前賣蕃薯餅服務旅客。後來為體諒出外人的辛苦,開始製作飯包在月台叫賣。 ↓光復初期花蓮到臺東的火車需要8小時的時間,因此當時最早的池上飯包就是為了讓搭火車的旅客能夠在漫長的旅程中享用而製作的 吃過晚餐,我們就直接回民宿休息,沒再活動。 池上的第二天,我們仍然一早就出門,計畫沿台9線往南行駛,沒有特定目標一路隨機玩下去。 在快出池上鄉時看到「四季花海」的指標,就順著彎進去了。 ↓基本上,「花海」是由池上鄉農會利用週邊土地所營造的景觀,雖說是為招攬賣場生意,但因附有停車場和觀光工廠等設施,也可算是休閒景點 我們停好車先到「花海」轉一圈。 ↓「花海」入口,絕對是婚紗或情侶殺底片的地點 ↓由於氣候溫暖,四季皆有各種花海可賞 ↓池上鄉農會的外觀 ↓園中有個小高地設有涼亭,可居高展望 ↓喜歡賞花的,不要錯過這景點喔 逛了人家花園總得回饋一下,但回頭我們只到農會賣場給他捧場一下,因為觀光工廠已經開始休年假了。 ↓農會賣場的主角,當然還是「池上米」家族 這時候,我們當然不可能就扛幾包「池上米」回家。 ↓幸好賣場還有賣其他農產品以及池上米的副產品,而且還融合了養生概念 我們繼續南行,約十來分鐘就抵達了關山小鎮。 關山鎮鄰接在池上鄉的南端,東西分別為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與池上鄉同樣都屬於花東縱谷平原的一部分,為通谷地形,但因地勢比池上鄉地區的海拔較低,所以算是熱帶潮濕的氣候。因為是台灣人口最少的鎮(未達一萬人),所以特稱之為「小鎮」。 關山鎮有一個我必須「重返現場」的地點,所以入鎮後毫不猶疑直接就先去探訪。 ↓「關山車站」是鐵改局推動「花東新車站運動」後,於2013年2月28日第一個完成的啟用新車站 「花東新車站運動」是為配合花東線鐵路電氣化、雙軌化而推動「改建沿線火車站與提升服務效能」的成果。過去,關山車站是做為南橫公路由台東至台南間之起程點,而成為台鐵花東線南部重要車站之一。但隨著時代轉換舞台也是必然的,如今關山搖身一變成為台灣自行車旅遊的引領者,也算是另類旅遊的重鎮,因此新車站也新增「自行車服務」、「旅遊服務」、「農產品服務」、「網路e化服務」及「餐旅服務」等五大服務設施。 但我舊地重訪的現場不在此,而是在往北移動100公尺之處。 ↓「關山舊車站」採左右對稱的建築造型,主要特色包括為抬高的基座、木構木編牆、日式屋架、外牆魚鱗板 基於古蹟活用的原則,目前此建物已委外經營自行車商品店(捷安特關山站),提供單車租賃、免費上網、環島書籍,並提供自行車行前教育、保養維修、免費健診以及車友免費淋浴服務。 「關山舊車站」於1922年4月20日(日治大正十一年) 建成,當時以「里壠驛」之名開業。「里壠」源自阿美語,指當地多「紅蟲」之故。1937年11月1日改名為「關山」。 最初,「關山鎮」是由平埔族在清朝初期進入開墾的。之後阿美族也在關山聚居和建社。漢人則在清朝光緒晚期開始移入開墾。到了日治時期,由當時私營的台東開拓會社建造了臺東線鐵道 (臺東~關山間的鐵路),並於1919年12月16日通車。在這之前,花蓮線鐵道(花蓮至玉里間的鐵路) 已先完成通車。接著當局為統一交通系統而收購「臺東線鐵道」成為官營,並於1921年續築璞石閣-里壠間(玉里~關山)的鐵路,並於在1926年完成總長171.8公里的臺東線鐵路(現稱花東鐵路)。 因為東部鐵路幹線的暢通及關山車站的落成,促使客家人移居至東部地區的人口日愈增多,也讓阿美族德高班寮社更大規模的東遷,是見證台灣歷史變遷的重要一頁。 特別的是,當時花東線的鐵軌是採用762mm軌距的輕便鐵路,但也前瞻性地保留了1067mm軌距的建築標準,以期日後能與西部縱貫線相互銜接。 ↓「關山舊車站」較為特別的是建築物正面中央五角形近半圓的屋頂、採兩段式傾斜的曼薩爾式設計,是19世紀時期拿破崙三世最常用於法國公共建設的屋頂樣式,牆面有一個半圓形的小氣窗和四格一排的採光窗。這也是東線鐵路僅存日治時代比照日本北方農家的樣式、採取歐風建築的車站,極具保存價值,現已列為「歷史建築」 台灣光復後,中華民國也接收了「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並於1948年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局」。 也就大約在1950年前後,我父親剛從屏東工校畢業、並且就地考進了台鐵服務,緊接著就是結婚也陸續生子。1958年,我父親的第三個小孩(我)出生那年,只因為花蓮有空的「台鐵員工宿舍」可住,於是我父親請調至花東線鐵路服務,並舉家移居花蓮。 ↓1964年的關山火車站前,這角度依稀可見那五角形近半圓的兩段式傾斜屋頂 為了與西部縱貫線相互銜接,台鐵在1978年7月1日開始展開東線鐵路拓寬工程。「關山車站」在1980年因臺東線東拓重建,新站建於舊站南方100公尺以保存舊站。目前的車站已是第三代了。 關山鎮位於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之間,地理位置環境清靜優雅,境內又有全省水質污染最低的卑南溪流過,因此設立了臺灣第一座環保公園「關山親水公園」,是非常棒的夏日遊憩景點。另外,親水公園與關山鎮著名的環鎮自行車道結合,為全臺灣最有名氣且富有規劃性的休閒自行車道,遊客可以盡情的騎著鐵馬遊關山,也可以觀賞野鳥與自然生態,動靜皆宜。 可惜,我們來的不是夏季時候,也不騎自行車。今天來,另一個目的是逛朝市吃早餐。 我將車停放在巷內,走出來就是鎮上最熱鬧的中華路,沿路往廟口市集方向走去。 ↓進入徒步區不久,發現一家門庭若市的「關山切仔麵」,應該就是傳說人氣美食節目推薦的店家 不管,進去吃了再說。 (地址: 台東縣關山鎮中華路67號) ↓少不了,先來一盤「黑白切」當配菜 雖說是切仔麵店,但關山著名的是米,為貼近慢食的原則,所以不吃麵。 ↓點了乾拌的粄條和米苔目,都是米製品 體驗了東南部小鎮的台式早餐後,暖了胃整個人也精神大振。我們繼續沿著中華路走。。。 ↓前面左邊有個雄偉高大的門樓,那就是「關山天后宮」的山門。右邊有一家50年老店「關山肉圓」 在天后宮周邊就是關山最熱鬧的市集,我們決定先去廟裡參拜,然後去吃肉圓,最後再逛一下露天市集,這樣就差不多了。 ↓關山鎮天后宮是臺東縣內歷史較久的寺廟之一,佔地極廣,約有四百坪。廟宇本身為雙殿硬山式的建築,前為拜亭,後為正殿,兩者之間有中庭天井,廟左側為附屬於廟的三寶佛殿。天后宮位於街肆之中,卻無人車喧囂之憾,是鎮民信仰的中心及鎮民休閒的好地方 「關山鎮天后宮」是臺東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祭祀圈雖以關山鎮民為主,但信徒卻遍及池上、海端、鹿野、延平等鄉鎮,是臺東縱谷地區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信徒是多族群的,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平埔族、阿美族皆有。 ↓天后宮正殿供奉天上聖母,鎮殿媽祖神像粉面,高約1.2公尺,開基媽祖神像仍在。左殿繡簾上書「文明威武震人間」,供奉關聖帝君、至聖先師孔夫子。右殿繡簾上書「五谷豐登民安泰」,供奉神農大帝、註生娘娘。與臺灣西部的一般寺廟不同,雕有孔子神像,而非用神主牌供祀孔夫子 ↓天后宮門樓右側為戲臺,前面正對著的馬路是露天市場,戲臺前面隔著馬路第一家就是「關山肉圓」 ↓「關山肉圓」的菜單很豐富,各式麵飯簡餐應有盡有,但鐵板組合還是「肉圓+豬血湯」 ↓露天市場以在地生鮮農產品為主,是物美價廉的天堂。可惜我們只能挑耐放的買 ↓比較吸引我的是這瓶關山名物「米酒泡辣椒」,幾乎是毎攤必備的貨色 「慢活」最先實行的部分就是慢食,而『慢食』的原則是維持單個生態區的飲食文化,簡單說就是盡量使用「在地食材」,這也就是近年台東縣府大力推動的「產地餐桌」運動。 當然我們觀光客談不上「慢活」,但可以「慢遊」,至少品嚐或認識一下「在地食材」。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