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7 08:18:18瀏覽9154|回應8|推薦146 | |
續上篇《聖羅倫佐教堂》 在佛羅倫斯第二天,上午我們已經把預定要重點參觀的景點都走完了,接著剩下的時間決定就隨機任性的遊走吧! 午餐後,我們由聖羅倫佐教堂後方(Madonna degli Aldobrandini廣場) 的巷弄鑽進去,穿出彼巷口時又是一個廣場。 ↓這個廣場(Piazza dell'Unità Italiana) 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座 1882年為獨立戰爭紀念而建立的方尖碑,這個老廣場與後面新聖母大殿(Santa Maria Novella) 都是在13世紀創建的 之前在夜景篇,我也介紹過新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現在我們從Unità Italiana廣場看到的只是它的右側後面。事實上,新聖母大殿的前後兩面也都被廣場包圍,我們先來看看後面。 ↓站前廣場(Piazza della Stazione)是佛羅倫斯主要火車站前的廣場,因為就緊鄰在新聖母大殿的後面,因此這個火車站也就以新聖母車站(Firenze Santa Maria Novella) 命名,簡稱Firenze SMN 那麼這座教堂又為何被稱為「新」聖母大殿呢? 據說十字軍早在9世紀就在此位置建立了聖母祈禱所,並設有一個隱蔽的地下墓穴。 而「新聖母大殿」即是建造在聖母祈禱所的地基上。 ↓「新聖母大殿」右側的修道院庭園有一道很特殊的連拱牆,其實這是一道會讓人毛骨悚然的隨葬牆(the funerary wall)。圍牆外的Via degli Avelli是連結後廣場(piazza della Stazione) 與前廣場(piazza Santa Maria Novella) 的道路 當這塊舊聖母地基在1221年歸屬道明會時,他們決定在此修建一座新教堂和毗鄰的修道院。 道明會亦稱「宣道兄弟會」(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是天主教托缽修會的主要派別之一。會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稱為「黑衣修士」。該會主要強調聖母瑪利亞親授之《玫瑰經》並加以推廣,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傳誦之經文。 這座教堂是由2位道明會修士設計,始建於13世紀中葉(大約1246年),大約完成於14世紀(1360年),並於1420年祝聖。按始建年代而言,這是佛羅倫斯第一座宗座聖殿,也是道明會在該市的主要教堂。 ↓新聖母大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立正面的黑白相間的大理石上半部,是最後由復興時期的代表建築師亞柏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在15世紀完成的,以搭配原先羅馬-哥德式樣式的下半部。3座大門的上方為半圓拱,而正立面下部的其餘部分設計了盲拱,由壁柱分開,冠以貴族墳墓使用的綠白條紋。同樣的設計也見於毗鄰墓地的圍牆(上圖) 美第奇家族在統治佛羅倫斯期間經常訪問新聖母大殿進行彌撒。1478年4月26日,是復活節的禮拜日,一群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和比薩大主教指使的反對者(帕齊家族) ,行刺了正在教堂做禮拜的羅倫佐和他的兄弟朱利亞諾·德·麥地奇。羅倫佐負傷逃走,但是朱利亞諾遇刺。事後,羅倫佐血腥鎮壓了這次行動,下令暗殺了比薩大主教,並把參加暗殺行動的銀行家帕齊家族滅族。 這段歷史,甚至被套入熱門的歷史奇幻類遊戲系列軟體《Assassin's Creed II》 ,中文翻成《刺客教條 2古墓》(新聖母大殿的秘密)。其中關鍵即在帕齊家族(Pazzi) 的祖先曾參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與新聖母大殿的地下墓穴有密切關聯。(有關帕齊家族,請參閱 聖母百花大教堂 一文) 地下墓穴是否有寶藏就不得而知,但佛羅倫斯顯赫的家族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充盈的財政支持,以裝飾自己建在聖地的墓堂。 因此教堂內、連同毗鄰的修道院、分會堂貯藏有大量藝術珍品和墓葬禮碑,尤以哥特和早期文藝復興大師的濕壁畫而聞名,並且有開放參觀(收費)。 ↓教堂前、面對的是新聖母廣場( Piazza di Santa Maria Novella) ,昨晚在廣場上趕工的市集,原來是一場巧克力特賣會 或許是巧克力市集的人氣效應,參觀教堂居然得排隊購票,我們因此也打消了入內參觀的念頭。 接著,我們往南東方向走、目標「聖十字聖殿」,等於要對角橫越整個歷史城區,途中也經過很多景點,但因時間的關系我們只點到為止。 ↓經過共和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這是羅馬帝國、中世紀時期這座城市的中心廣場,後來逐漸發展成為舊猶太區。19世紀,從佛羅倫斯短暫成為意大利首都期間開始,猶太區被逐漸清理改造成現在的樣子,它留下的痕跡依稀可見。周邊擁有佛羅倫斯最古老的咖啡館 ↓歐薩米凱雷教堂(Orsanmichele church) 是建於1240年的穀物市集兼禮拜堂,據說內部柱子上繪有只要走過前方病情即可痊癒的《奇蹟聖母像》,外部立面可看到設計了14個龕,並且都置入了名家的雕像 ↓國立巴傑羅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 建於13世紀,於16世紀時一度成為巴傑羅(意指警察署),現今為展示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雕刻等美術館。2 樓唐那太羅(Donatello)的《大衛像》,和布魯內雷斯基(Brunelleschi)與吉柏提(Ghiberti)競賽的2件浮雕《以撒的犧牲》絕對不可錯過 再往前走遠一點可以看清楚博物館的高塔。 ↓聖佛羅倫斯廣場(Piazza san Firenze) 是一個細長的杏仁形狀廣場,在這裡可以看到前方有兩塔樓,左邊尖頂的是八角形塔(Badia Fiorentina),右邊的方形塔就是巴傑羅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 廣場上的主要建築被稱為"複雜的聖佛羅倫斯" (Complesso di San Firenze),是這城市的巴洛克建築代表。當1640年聖菲利普神父(San Filippo fathers) 來到佛羅倫斯,教皇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 授予其聖佛羅倫斯廣場的一部分,當時包括塔樓和小型建築物,以及聖佛羅倫斯教堂。 ↓聖菲利普神父著手創作了一個他們的大型複合機構(修道院、教堂、和演講堂)。 1667年從宏偉的門面由Pier Francesco Silvani設計開始,後來由Ferdinando Ruggeri等名建築師接手,直到 1772整個建築都未完成 ↓Complesso di San Firenze 的華麗巴洛克教堂內部 ↓我們的步行路線,刻意避開去過的景點,選擇經由聖母百花大教堂與領主廣場之間的區域
↓聖十字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Croce) 就位於「聖母百花大教堂」東南方大約800米的聖十字廣場上 這個地區原是城牆外、阿諾河(Arno river) 的兩個分支形成的沙洲地,13世紀初,方濟各會(Ordine francescano) 進入佛羅倫斯,選擇安扎在這一孤立的區域。聖十字廣場和新聖母廣場在一個世紀以後誕生,同時興建了大教堂,以容納大批聽布道的忠實信徒。 傳說,聖十字聖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 是由聖方濟各(Francesco) 本人親自創建。1294年開始興建目前的這座教堂,以取代原有的教堂,設計者可能是Arnolfo di Cambio,由於獲得該城幾個最富有的家族出資建造,於14世紀末葉完成時成為該市最大和最美麗的教堂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方濟各會教堂。1442年,教宗 猶金四世Eugne IV為這座教堂祝聖後,成為羅馬天主教的一座次級聖殿、方濟各會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主要教堂。 ↓「聖十字聖殿」坐落在廣場(Piazza Santa Croce)的東側,新哥德式大理石立正面與鐘樓是19世紀追加的 ↓正立面是由來自安科納(Ancona)的猶太人建築師Nicolò Matas 設計和修建(1857-1863年)。Nicolò Matas 在作品中設計了一個明顯的大衛之星。他希望死後和他的同輩一起安葬在教堂裡,但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只能葬在門廊下面,沒能葬在圍牆以內 在歐洲,大教堂通常也意味著"貴族的安息地"。所以對於佛羅倫斯人而言,這座聖殿既是一個禮拜場所,也是富人捐贈的對象。但對於觀光客的吸引力,除了教堂建築本身外,這還是一個可讓人追悼或崇拜的地方。因為在這座教堂中,安葬著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傑出義大利人,例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思想家馬基亞維利(Machiavelli)、音樂美食家羅西尼Rossini,以及馬可尼Marconi,烏戈·福斯科洛(Ugo Foscolo)、喬瓦尼·詹蒂萊(Giovanni Gentile)等傑出名人,因而被稱為「義大利的先賢祠」(Tempio dell'Itale Glorie)。 當然這也是一座必須買票(含附屬博物館)才能進入參觀的教堂,入口就在左側(面對教堂) 的廊道。 ↓聖殿左側廊道前,矗立著一座大理石的但丁雕像紀念碑,這是為慶祝但丁第六百年冥誕紀念,由雕塑家Enrico Pazzi於1865年所完成的作品 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年出生在佛羅倫斯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301年因政治因素被放逐,從此再也沒有能回到家鄉。但丁於1321年客死他鄉(Ravenna),實際葬於Ravenna。 因此在這座聖殿裡,也只有他的紀念碑。 但丁以做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並以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不過,但丁在早期並非是全歐洲著名的作者。到了浪漫時期時,但丁和莎士比亞一樣,是標準的「原創天才」,設定自己的規則,創造有地位和深度的角色,超過以往的作家,也不是其他作家可以模仿的。在十九世紀時但丁的名聲越加穩固,在1865年時.他已成為西方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聖十字聖殿內部,理所當然亦是十字Basilica的建築結構,只不過它是一個埃及式或T型十字架(聖方濟各的一個標誌),中殿長115米,一個中央走道(nave) 和2條被幾根八角形柱子隔開的過道(aisle)。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16個小聖堂,其中許多小聖堂都裝飾著喬托Giotto di Bondone及其學生創作的壁畫,以及墓穴和紀念碑 ↓這座建築的設計反映了方濟各會簡樸的風格(入口方向),連天花板都採用樸素的木板組合,有別於一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頂 中殿右側的過道有米開朗基羅、但丁(紀念碑)、思想家馬基維尼等,左側有伽利略等的墓碑。基於尊敬和不想打擾先賢的安息,這裡我並無太多著墨,所以這段大部分會引用網路圖片。也由於篇幅有限,我只作重點介紹。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卡普雷塞(Caprese),但確實在佛羅倫斯長大。1530年,美第奇家族重掌佛羅倫斯大權後,開始了嚴酷的統治,於是米開朗基羅逃離了佛羅倫斯,前往羅馬發展。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根據他的遺願,遺體自羅馬運回佛羅倫斯,安葬在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 ↓米開朗基羅之墓(La tomba di Michelangelo) 是由同鄉好友瓦薩利(Giorgio Vasari)設計,石棺前的3座雕像,分別象徵米開朗基羅的三種才華:雕刻、繪畫與建築。石棺上方有著米開朗基羅的半身雕像。再上面的聖殤圖及帷幕是由Naldini Giovanni Battista 繪製的濕壁畫 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年生於義大利比薩,他的成就以後在比薩遊記會再提到,現在就不多說了。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在經歷高燒與心悸後死去,享壽78歲。托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德二世(美奇第家族) 希望把他葬在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挨著他的父親及其他先祖們,並為他樹立一座大理石紀念陵墓。由於伽利略的「有強烈異端嫌疑」之判決(支持哥白尼學說),使得此舉遭到教宗烏爾班八世和他的侄子佛朗西斯·巴貝日尼樞機的抗議,該計劃被否決。因此,他被葬在初學生禮拜堂隔壁的小屋旁。1737年,伽利略的紀念碑被重新樹立,他的遺體終於被改葬在聖殿內。 ↓伽利略之墓(Tomba di Galileo Galilei) ,石棺兩旁女性雕像是由Giovan Battista Foggini 所作,象徵天文與幾何的寓言 在改葬時,遺體中的三根手指和一顆牙齒被取了出來。目前,他右手中指被陳列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伽利略博物館中。 ↓主祭壇(Cappella Maggiore) 在中央走道後端(十字交叉) ↓主祭壇右邊的帕迪禮拜堂(Cappella Bardi) 與佩魯奇禮拜堂(Cappella Peruzzi) ,殘留著喬托的濕壁畫《聖方濟各生涯》(La Vita di San Francesco by Giotto ) 右手邊後面的建築物原本是男修院,現在做為「聖十字博物館」(Museo dell’Operadi Santa Croce)。 ↓博物館的第一個房間可以看到契馬布耶的《耶穌受難像》(Crocifisso dipinto da Cimabue),其原本置於羅馬米開朗基羅之墓,後由瓦薩利(Giorgio Vasari) 取回此地。可惜60%被水災侵蝕了 ↓博物館最後一個大的長方形室有著木線條的天花板,建於14世紀上半葉,以前當作食堂用,牆上Taddeo Gaddi畫的《最後的晚餐》就是證明 ↓聖殿右邊的修道院主迴廊(Primo Chiostro) 有帕齊小聖堂(Cappella dei Pazzi),是由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築師布魯內雷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所設計建造,於1441年開始動工,興建時用作會議廳(chapter house)。直到布魯內雷斯基死後20幾年才正式完工(1470年代),保持了原來不加修飾的簡樸風格 「帕齊小聖堂」即是在新聖母大殿發動刺殺陰謀的帕齊家族禮拜堂。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