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威尼斯總督宮・聖馬可大教堂
2016/07/26 07:54:45瀏覽7220|回應3|推薦146

續上篇《威尼斯玻璃島・Murano

都說威尼斯的魔力,一年四季無所不在。不管霪雨霏霏,還是陽光燦爛,或者深冬冰冷、薄霧籠罩,威尼斯總是千嬌百媚,風姿綽約。雖然我們造訪威尼斯是在冬季,而且只有短短2天2夜的留駐,但卻也有幸見識了她的百變風情。

第二天早晨,薄霧籠罩海上。我們在旅館享用早餐後,仍然循昨天的路徑往「聖馬可廣場」方向而去。

威尼斯的早餐,基本上和義大利本土差不多,都是以甜食為主,但或許稍華麗一些

義大利 辣椒鑲鮪魚

我們在抵達「聖馬可廣場」之前就轉往大運河,然後再沿著海岸往廣場走,不久來到了「斯拉夫人堤岸」。

大運河延伸到「聖馬可廣場」前就稱為聖馬可水道(Bacino di San Marco),若搭乘 1號水上巴士來,可在廣場西側的Vallaresso站,或廣場東側的S.Zaccaria站下船。

「聖馬可水道」的西側沿岸算是「斯拉夫人堤岸」的起點,路旁的紀念品攤位一早就開始做生意

斯拉夫人堤岸(Riva degli Schiavoni)是指沿著聖馬可水道(Bacino di San Marco)由西而東,一直延伸到城堡區(Castello) 的 Rio di Ca' di Dio 的一段路。這段堤岸大道得名於在威尼斯共和國時期來自達爾馬提亞 (Dalmatia大約是克羅埃西亞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地區) 的商人,他們在此停靠商船,建立自己的市場攤位。這段堤岸是威尼斯的貿易港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靠近威尼斯的政治權力中心聖馬可廣場,重要性非常可觀。

沿著「斯拉夫人堤岸」走就可來到「聖馬可廣場」南側的水邊入口,堤岸一路往東延伸到Rio di Ca' di Dio,是城堡區(Castello) 的大動脈

在進入威尼斯的政治權力中心(聖馬可廣場)前,我們再回顧一下歷史:

羅馬帝國由於體制過於龐大,在三世紀末逐漸走向四帝共治制(東西分治) 的局面。經歷了三世紀危機,330年在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的統治下,遷都拜占庭後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但同時也重新統一羅馬。直到最後一個統治整個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去世(395年)後,羅馬帝國實際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西部帝國在內憂外患中衰落,476年就徹底滅亡了。而東羅馬帝國仍延續著先前羅馬帝國的國號,直到1453年5月29日為鄂圖曼帝國(土耳其) 的穆罕默德二世所滅,史學家多稱其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拉丁語: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老城墨伽拉(Μέγαρα)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直至4世紀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930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5~6世紀之間,威尼斯因為和「東羅馬帝國」締結同盟,一起擊退亞德里亞海上的海盜,逐漸確立了海洋國家的地位,但還只是東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屬國。

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中部與北部的統治在751年被倫巴底國王艾斯杜爾夫(Aistulf)所結束。但這段時期,帝國統治的地區仍橫跨了潟湖中的許多島嶼。

811年-827年,東羅馬帝國將總督所在地遷移到高度防禦的里奧多島,也就是現在威尼斯的所在地。最初的總督府與聖馬可教堂在這裡陸續被建造完成。

在828年,這個新城市的威望因為聖馬可的遺物從亞歷山卓被帶到威尼斯而提升,它被安置在新教堂中。

9-12世紀期間,當東羅馬帝國的勢力消退之後,威尼斯對抗東方的本質漸漸浮現出來,最後導致威尼斯朝向自治與獨立的城邦發展。(義大利曾有四個海洋帝國(或海洋共和國);其餘三個為熱那亞、比薩及阿馬爾菲)。

在1202~1204年的第4次十字軍東征中,負責海上運輸的十字軍則是由威尼斯握有主導權,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也獲得了許多島嶼、沿岸地區奠定了繁榮的根基。雖然50年後,「東羅馬帝國」又搶回君士坦丁堡,但國力已大不如前了。

在14世紀地中海霸權中,威尼斯打敗熱內亞,迎向海運國家的鼎盛期。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帝國攻陷,此後成為鄂圖曼帝國(土耳其) 的新首都。

進入了15世紀之後,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亞洲貿易的中心由地中海移往印度航路,威尼斯共和國的榮景因而漸漸蒙上陰影。一方面失去了地中海市場,威尼斯也積極擴張陸地領土,致力於文化藝術的振興。15世紀末到16世紀,威尼斯派美術的先驅、貝里尼父子大為活躍。在16世紀中葉,來自羅馬的建築師桑索威諾引進了古典主義樣式,建立了目前我們所見的城市輪廓。1571年,在雷旁特海戰中雖擊退了鄂圖曼土耳其的艦隊,然而卻也無法阻止海洋國家盛世走下坡的命運。

1797年拿破崙入城後,威尼斯共和國的1000年的歷史正式落幕

即使早已過了海上霸權年代,威尼斯所展現出來的氣勢仍舊是獨樹一格,頹廢與華麗的美感並存,迷離的情調勾引來自全世界的遊客

「聖馬可廣場」南臨威尼斯大運河敞口的潟湖,幾艘貢多拉停靠在堤岸,述說著屬於威尼斯的慵懶歲月,遠眺是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 Island)

從聖馬可廣場東側的S.Zaccaria站可直接搭V82號水上巴士到「聖喬治·馬焦雷島」,該島亦屬於聖馬可區。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Chies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聳立在島上,這是16世紀中葉動工,於1610年完成的教堂。科林特式的巨大圓柱,形成壯麗的立正面外觀

我們轉進入「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的南側有一座附屬的小廣場,面臨著堤岸大道及潟湖。小廣場入口有兩根著名的白色石柱,這是威尼斯官方城門,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

聖馬可小廣場(Piazzetta di San Marco) 水岸入口的西側(左) 柱子上矗立著威尼斯的守護神聖狄奧多(Saint Theodore) 雕像。後面的文藝復興建築是聖馬可國家圖書館 Biblioteca Marciana (National Library of St Mark's) ,這是1547年完工由Jacopo Sansovino 所設計

小廣場東(右)側入口石柱上雕刻有威尼斯另一位守護神聖馬可的飛獅。背後是有著哥德式風格建築的總督宮(Palazzo Ducale) ,北面為聖馬可聖殿

第4次十字軍東征中,威尼斯從君士坦丁堡劫掠許多財寶回來,其中就包括這座威尼斯的象徵-聖馬克飛獅。

我們早上的行程,重點在參觀威尼斯聖殿 (或稱大教堂) ,但距離大教堂開放參觀的時間9:45 還早,所以決定先去參觀9:00 就開館的總督宮(Doge's Palace)。

總督宮」的建築原本是建於1309年到1424年期間。但於1574年遭遇火災,嚴重受損。儘管建築大師Andrea Palladio提交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設計,然而隨後的重建工作延續了原來的哥德式風格

Andrea Palladio文藝復興時期北義大利最傑出的建築大師,也歷史上第一位完全以建築和舞台設計為主業、沒有兼事雕塑和繪畫的職業建築師。

總督宮(Palazzo Ducale) 是共和國時代總督的宅邸,以及辦公所、法院的所在,可說是政治的中樞,拱廊相連的涼廊是哥德樣式的傑作

如今,總督宮(Palazzo Ducale) 已闢為一座博物館,開放參觀。

前棟一樓展示著遭火災毀損的原始建築遺構

「總督宮」有個中庭,北面與大教堂相連

二、三樓的各廳房內裝飾著威尼斯派繪畫,洋溢著豪華感。四樓門廳的 丁多列托(Tintoretto) 的頂棚畫、謁見廳(Sala dei Tre Capi del Consiglio)的維洛內塞(Paolo Veronese) 頂棚畫、以及排列著歷代總督 肖像的大會議廳, 都是必看之處。(可惜以上展館禁止攝影)

丁托列托(Tintoretto)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最後一位偉大的畫家,他和維洛內塞、提香並稱為威尼斯畫派的「三傑」之一。

宮殿後棟的2樓有一條黃金梯,是由桑松維諾Jacopo Sansovino設計(16世紀),曾是 總督官邸的正式入口

由總督宮南面的三樓眺望「斯拉夫人堤岸」大道,霧還沒散

順著參觀順序走, 經過嘆息橋可抵達幽暗的監獄,這裡也是可參觀的景點

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的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兩處,死囚通過此橋之時,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這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橋樑之一。

在威尼斯的運河水道上有許多的橋,而唯獨此條嘆息橋是密封式拱橋建築,只能通過橋上的小窗子由內向外望

窺望橋的另一邊。。。

杆橋(Ponte della Paglia) 跨越總督宮旁的宮殿河(Rio di Palazzo),連接聖馬可小廣場碼頭與斯拉夫人堤岸。橋上常常擠滿了遊客,因為那兒是觀賞嘆息橋和整個聖馬可灣(Bacino San Marco)的最佳地點(回頭我們再由那頭看過來)

「聖馬可大教堂」 與總督宮北面相連,所以我們由總督宮出來等於就來到大教堂前了。

聖馬可大教堂 (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 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正面外觀可以看到很顯眼的金色鑲嵌畫、清真寺風格的五座圓頂,飄蕩著東方氣息

事實上,應該說它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而伊斯蘭教建築(清真寺) 也是受到這種建築風格的影響

所謂「拜占庭式建築」,指的是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建築風格。主要是在古羅馬巴西利卡式Basilica的基礎上,融合了東方(主要是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藝術,形成了新的風格。

說到「拜占庭帝國」,我又得把歷史往前推: 

羅馬帝國由於體制過於龐大,在三世紀末逐漸走向四帝共治制(東西分治) 的局面。經歷了三世紀危機,西元330年在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的統治下,意圖建立新羅馬,便將首都遷移到「拜占庭」、並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雖然東移了,但同時也回頭重新統一羅馬。直到395年,最後一個統治整個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去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自此羅馬帝國就實際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西部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中衰落,於476年就徹底滅亡了。而東部羅馬帝國便成為唯一的「羅馬帝國」存續著,直到1453年5月29日被鄂圖曼帝國(土耳其) 的穆罕默德二世所滅。在這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內,雖然其國民一直自稱國號為「羅馬帝國」,但實際上統治中心早已遠離"羅馬",後來史學家為了有所區分多稱其為「東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拉丁語:Byzantium)原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就是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老城墨伽拉(Μέγαρα)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直至4世紀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930年才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之所以要花這麼大篇幅交待「拜占庭」,因為它佔了義大利美術史的重要一環,而「拜占庭美術」的代表作就在這座大教堂裡。

接近入場時間,廣場上人潮開始湧現,有人排隊等著入場,而慶祝面具節的活動也熱鬧上演

參觀「聖馬可大教堂」有手提行李的規定,背包等大型手提行李必須寄放(免費),而寄放處是教堂外的附近。所以提醒大家,排隊入場前最好先去寄放背包,免得到時進不去,還是得去寄行李再重排隊。

聖馬可大教堂」從外觀來看可以分為下層、上層和圓頂3個部分。下層擁有五個圓形拱門,兩旁為華麗的大理石柱,遊客可以通過青銅大門進入前廳

中央大門是裝飾著三層羅馬式美術浮雕。最外層是19世紀的鍍金鑲嵌畫(最後的審判),在許多世紀中,教堂內外的鑲嵌畫都曾更換過,但是這裡從未改變

講述聖馬可遺蹟故事的鑲嵌畫位於側門的弦月窗上

聖馬可(Mark the Evangelist),新約人物,一般相信他是《馬可福音》的作者,為耶穌七十門徒之一,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的建立者。據說可能是在公元68年或者公元74年,當馬可致力傳揚基督教之時,由仇恨他的人抓住,並將繩索套在他的脖子上,拖拽過數個街道致死。至於聖馬可的聖髑,起初就被放置在亞歷山大港。

「聖馬可大教堂」最初建於828年,當初只是總督府當中一座臨時性的建築,用以存放威尼斯的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卓偷運出來聖馬可的遺骸。這座教堂後來於832年被一所新教堂所取代。新教堂在976年的一場叛亂中被焚毀,並於978年重建完成(聖馬可鐘樓的歷史也可追溯至9世紀)。

現今「聖馬可大教堂」的基礎於1063年成型,於1094年完工,聖馬可的遺骸同一年在教堂柱子旁邊被32任總督Vitale Faliero重新發現。


遊客們從其中一扇側門進入。

四帝共治雕像」放置於聖馬可大教堂內的西南角,它是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從君士坦丁堡運來的

羅馬帝國爆發三世紀危機後,皇帝戴克裏先為了穩定局勢,設置一個新的帝國事務組織,也就是所謂的四個皇帝執政計劃(四帝共治制)。斑岩雕像代表四個統治者內部相互依存。

基本上,整個聖殿內部地板和牆面都覆蓋著鑲嵌畫作品,祭壇內鑲嵌寶石的黃金祭壇屏風畫Pala d’Oro( 12~14世紀), 則象徵共和國繁榮富庶的至寶。

擁有3000多年的義大利美術史,深受思想、宗教、戰爭等動向的影響, 甚至還擁有影響歐洲史的力量, 如果了解了如此漫長的潮流,在義大利遊玩起來會更有味兒!

1.古代希臘美術(伊特魯利亞美術): BC 10世紀~BC 2世紀。
2.古代羅馬美術:BC 2世紀~AD 4世紀左右。
3.初期基督教~羅馬~哥德美術:4世紀~14世紀。
4.拜占庭美術:5世紀左右~15世紀。
5.文藝復興美術: 14世紀~16世紀。
6.巴洛克美術:17~18世紀。

大利美術史大致可分為以上六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我們在羅馬及梵蒂岡博物館多少都有見識過一些,往後也會再介紹。後兩個時期,我們在佛羅倫斯也看很多了。接著中期的「拜占庭美術」代表作,我們就要在這聖馬可大教堂裡細細品味一下。

從正門進入後,右邊寫著「Loggia del Cavalli」的地方即是樓梯入口,順著階梯而上。 

到2樓的迴廊可以較近距離觀賞頂棚的鑲嵌畫 

拜占庭美術」可說就是鑲嵌畫 (應用小片的玻璃和大理石構成圖畫或圖樣的技法) 的藝術。沒有古代羅馬藝術的壁畫一般的寫實性,在平面的畫面中描繪出抽象化的人物是其特徵,顏色多彩,背景大部分為金底的鮮豔色調。

大教堂內貼有馬賽克的表面積廣達4000m(平方),令人瞠目結舌

另外,拜占庭美術盡量以小片、且表面不平整的玻璃片、石片,依其角度之不同填入畫面中。在亂射的作用下,提高光的效果

聖馬可之馬」是一組古希臘鎏金銅駟馬雕像,原本是駟馬雙輪戰車雕塑的一部分,大約於1254年設立於聖馬可大教堂當中

這些雕塑的歷史可追溯到古典時代晚期,作者可能是西元前4世紀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Λύσιππος),他被譽為古希臘最傑出的三大雕刻家之一。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 將銅駟馬雕像從希俄斯島運到君士坦丁堡,所以聖馬可之馬在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矗立許久。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期間,威尼斯部隊洗劫拜占庭帝國的京城,後來總督公爵恩裏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 將馬運到威尼斯,於1254年安裝在聖馬可聖殿的立面。當時被視為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曾在此欣賞它們。拿破崙於1797年強行將馬從威尼斯搬到巴黎,放置在卡盧梭凱旋門。1815年,馬又回到威尼斯聖馬可聖殿。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空氣污染嚴重,只好改用複製品代替,真正的聖馬爾穀之馬則在聖殿內部展出。

聖殿2樓室外也有設置陽台,遊客可在此展望整個聖馬可廣場,然而讓人驚嘆的卻是觀光人潮

「聖馬可廣場」作為威尼斯的地標,受到遊客、攝影師和鴿子的格外青睞。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但如今,這光景也只短暫出現在清晨,遊客還少的時候。毫無疑問,氾濫的旅遊業幾乎快扼殺了水都的生機,難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下令改善,要求在2017年2月前提出緊急應對的措施,否則威尼斯將被列入世界遺產的黑名單,最終可能被除名。

在聖殿正面中央的2樓陽台上,可以看到代替「聖馬可之馬」的複製品

在廣場北側有一座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連接在舊行政大樓的東端,其實這棟早期文藝復興建築(15世紀) 底層是聖馬可購物商場的入口。第二層有個大圓鐘是2006年重新安置的,再上層用一個半圓底座供奉著聖母和聖嬰,兩旁的數字亦是時鐘的功能

聖馬克時鐘塔(St Mark's Clocktower) 的第4層是威尼斯的象徵-聖馬克飛獅,擁著一本打開的書,以滿佈金星的藍色底為背景。塔頂上有兩個巨大的青銅「摩爾人」(the Moors),穿著羊皮,腰間有槌子,一個較老,一個較年輕,顯示時間的推移,每到整點青銅人會敲響鐘聲

接著我們轉到南面的陽台,小廣場上也是熙熙攘攘,大運河流淌於後方

左邊是聖馬克飛獅像、右邊聳立著聖狄奧多(Saint Theodore) 雕像,在波光粼粼中守護著威尼斯

從聖殿出來,我們往廣場北側的舊行政大樓逛去

繼續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nhua168&aid=64652759

 回應文章

tz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棒的遊記
2016/08/30 15:28

曾經去過 再看到 仍然喜愛這個地方

好棒的遊記

美麗的圖片 地理 歷史 都上了課

感謝


Rinka(lunhua168) 於 2016-08-31 08:13 回覆:

感謝欣賞~

 


小樹rabent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01 18:27
從嘆息橋上由內往外看,景致真的很美,當時的受刑者沒有心情欣賞,現在拜觀光業蓬勃發展所賜,遊客也能走一趟嘆息橋。
Rinka(lunhua168) 於 2016-08-01 21:39 回覆:
沒錯,成為另類熱門觀光景點!

jasmine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7/28 12:15
拍得好美,尤其是那面具人的打扮。在面具節擠到威尼斯裡,找到地方住,很容易嗎?我是199x年去過的,買了面具和玻璃紙鎮。
西雅圖夜夜眠
Rinka(lunhua168) 於 2016-07-29 10:37 回覆:
如果提早一點訂住宿,其實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