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15 16:13:18瀏覽5379|回應4|推薦119 | |
續上篇《米蘭世博會・斯福爾扎城堡》 儘管宏偉壯麗的米蘭大教堂多麼令人讚嘆,但卻未能博得聯合國文教基金會的青睞。而米蘭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竟是一座外觀樸素、也不算大的「恩寵聖母教堂」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因為唯一,它也就理所當然被我們列為在米蘭遊覽的第二必要。 我們從斯福爾扎古堡(Castello Sforzesco) 出來,其時已近傍晚時刻。為何拖到這個時點才要趕赴必要景點呢?原因是想要參觀該教堂不是說去就可以去,必須按照事先預約的時間去才行。 交通:由「斯福爾扎古堡」步行約 5分到「Cadorna M1 m2」公車站,搭乘94號公車(Bastioni Di P.ta Volta) 約2分鐘 (2個停靠站)在」L.go DAncona」站下車,再步行6分鐘抵達「感恩聖母教堂」。 ↓「恩寵聖母教堂」是西元1463年在米蘭大公爵( Francesco I Sforza)的委命之下,由索拉里(Guiniforte Solari) 始建的一座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教堂,並於 1469年完成了主要結構與裝飾 兩年之後,當時米蘭大公爵・路德維可(Ludovico Sforza) 又再任命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 將其改建為史豐哲家族的專用禮拜堂,重建了修道院和后殿(cloister and the apse),並於1490年完成。雖然路德維可於1500年垮台 。但16、17世紀多明尼哥教士(即道明會) 仍繼續美化教堂的工作。 ↓在教堂外牆,可以看到史豐哲家族的家徽圖騰 ↓教堂正面是採哥德式風格 ↓教堂後面的環形殿及上面的小迴廊,則是由布拉曼帖(Bramante) 所設計,洋溢著文藝復興的氣息 看到這裡,感覺「恩寵聖母教堂」的歷史背景似乎也是一般一般,好像並沒有厲害到要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甚至還要預約付費才能入場。 沒錯,其實單是教堂的部分並無特殊,只要在開放時間內,任何人隨時都可入內參觀或祈禱。 ↓教堂的開放時間: 7~12點、15~19點 (週日、節日7點30到12點15分、15點30~21點)。全年無休 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博學奇才、也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李奧納多·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他於1495年到1497年間曾在「恩寵聖母教堂」左側多明尼各舊修道院的餐廳牆壁上畫了一幅畫,而後來成為稀世藝術瑰寶。 此教堂,因擁有這幅曠世傑作《最後的晚餐》而舉世馳名,也因而在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最後的晚餐》開放時間:8點~19點30。最後入場時間限閉館前數分鐘。每週一休息。 接受預約的時間為週一 9點至18點、 週六9點至14點。必須由專人導覽 (可由英語導遊導覽,但須告知時間人數) 。預約後即可取得預約號碼,於當日15分鐘前至售票處告知號碼,含預約費的入場券票價為€8 (或有調整) 。每次限25人以下進入, 參觀時間15分鐘 ↓勿庸置疑,這幅《最後的晚餐》是達文西最得意的傑作。此圖將驚訝、緊張、心虛的表情捕捉得淋漓盡致。強烈表現大師的「動態」風格,尤其是集中在12位門徒各種不同的手勢上 (網路資料圖片) 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會院遭到英美飛機轟炸,會院食堂大部分被毀,但是《最後的晚餐》所在的那面牆卻奇蹟似得以倖存。 由於當時達文西是以水彩的方式做畫,使得最後晚餐完成後不到50年便損毀得極為嚴重 。還好1999年的修復之後,此畫得以保存。 欣賞完《最後的晚餐》,我們步行回到米蘭大教堂,此時夜色已悄悄披攏下來。 ↓華燈初上,大教堂廣場上的遊人益發川流不息 這裡就順便叮嚀一下米蘭的治安概況: 在米蘭市區扒手偷竊的事件層出不窮,尤其米蘭中央市場周圍的治安更是敗壞,這一帶販毒及吸毒者聚集的大本營,所以夜晚最好避免單獨在此逗留。除此,中央車站北側附近。還有從中央車站到M1號線 Lima站 的東側一帶, 及中央車站到共和國廣場的西側都是治安欠佳的地區,出入必須小心謹慎,若是投宿在中央車站週邊,晚上出門最好以計程車代步。或許有天主保佑,在大教堂廣場周邊倒是相對安全。 ↓矗立在中央尖塔上方的聖母瑪利亞之像。據說面向此相祈禱,他日會有機會再次造訪米蘭 ↓我們快步藉由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通道,來到斯卡拉大劇院(Teatro alla Scala) 是的,欣賞歌劇的時間到了,今晚我們就入境隨俗,附庸風雅一下吧! ↓「斯卡拉大劇院」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當年維瓦第、羅西尼的作品都曾在此首演,更是被浦契尼譽為全世界最好的歌劇院 ↓我們今天看的這場歌劇,是義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創作的三部曲中的一個歌劇《法斯塔夫》(Falstaff)。劇本由阿里格·博伊托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溫莎的風流婦人》,場景則來自於《Henry IV》。1893年2月9日,此劇也是在斯卡拉大劇院首映 據說劇院建成後旋即成為一眾米蘭貴族及富豪的集中地。現在到這裡看歌劇,雖然已經很平民化了,但一般也都會以很隆重的紳士名媛的裝扮入場。 ↓進到劇院門廳後,一比較才發現今天我們真是一身寒酸樣,似乎有一點失禮,但請原諒我們是旅行中的背包客 ↓「斯卡拉大劇院」總共設有超過3000個座位及一個會堂 ,觀眾廳呈馬蹄型,主要舞台則約高20米 ↓設有六排(層) 的包廂 據說大劇院的建築造價高達100萬里拉,由出售包廂支付。包廂的擁有人大花金錢豪裝自己的包廂,華麗的包廂給很多名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幕前闊26米, 高27米 舊時的斯卡拉大劇院以大量的油燈照明,單單是舞台已要用上84盞油燈。劇場裡觀眾都不大敢除下帽子或其他頭飾,因為他們擔心燈油會滴到他們的頭上。為了防止火警,其中幾個房間放滿了數以百計的水桶。後來劇院改用煤氣燈,並於1883年改用電燈。 ↓現在大劇院內的中央主燈 在六層廂房之上還有頂層樓座 (loggione),供不太富裕的人觀看表演。頂層樓座是表演者所畏懼的地帶,該處聚集著很多歌劇迷熱者,他們有高度的鑑賞力,他們要麼為表演者成功的演繹而著迷,要麼為表演者錯誤的演繹而無情狠批,失敗的演出都會被他們長期記著。(著名男高音貝岡吉 (Carlo Bergonzi)於歌劇阿依達開場時演出失誤,在多年後他再次登台,即時被報以無情的fischi —— 即口哨,在義大利象徵蔑視) ↓由這個接近頂層的位置來看,就知道我們是不太富裕的人(比較便宜的票) 好啦!關燈了,歌劇要開場了,也不能攝影了。總之,戲好不好看,不重要,有體驗過就好。 米蘭第3天,預計要搭下午2點多的火車離開。也就是說,至少還有上半天可以遊覽一個景點。由於事先並沒有安排,所以刻意迴避人潮、不追求時尚,我們很隨性的選擇來到一個冷清的地點。 聖盎博羅削聖殿(Basilica di SantAmbrogio) 是米蘭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由聖盎博羅削建於379-386年,所在的地區安葬了無數死於羅馬迫害的殉道者。教堂最初的名字是殉教者聖殿(Basilica Martyrum)。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建築進行數次修復和部分重建,1099年重建後形成目前的羅曼式建築外觀。 ↓「聖盎博羅削聖殿」有著小屋般扁平的立面是典型的倫巴第中世紀建築。它有兩層涼廊,下層有三個拱,同等尺寸;上層有五個拱,隨著屋頂有不同的高度。米蘭主教就在此祝福在堂外的人們。此教堂有兩個鐘樓。右側的一個稱為dei Monaci (僧侶的),建於9世紀,較為簡樸 ↓左側的鐘樓較高,建於1144年,1889年又增加了兩層 ↓兩側列柱上都有精美的雕刻 在進入教堂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位聖人盎博羅削 (SantAmbrogio) 是何許人也? 盎博羅削(340—397)羅馬公教(天主教)神職人員,任米蘭主教,4世紀基督教著名的拉丁教父之一。他也是羅馬公教公認的四大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之一。 盎博羅削出生於羅馬皇帝近衛隊隊長家庭,在羅馬成長。約370年任列古里亞和以米里亞的總督。四年後,他戰勝一名阿利烏斯派的候選人,成為米蘭市的主教。當時,米蘭已經取代羅馬成為羅馬帝國的行政首都。羅馬帝國自從公元三世紀末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公元284~305年在位)別出心裁地實行多位君主分區共治開始,一百年來,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兩位或者兩位以上的皇帝共同在位,分別治理帝國的不同區域,但是所有的法令都要幾位皇帝共同簽署才能奏效,以此有別於國家分裂。這種作法對於希臘、羅馬人來說並不陌生,早期的斯巴達城邦和羅馬共和國都是同時選舉兩位執政官,共同治理國家。公元379年,32歲的狄奧多西將軍(TheodosiusⅠ,公元379~395年在位)被比他還年輕4歲且非親非故的皇帝格拉提安(Gratian,公元367~383年在位)提拔為共主,治理帝國東部地區。在恩主被叛軍殺害後,狄奧多西於公元388年率東部軍隊西征,平定叛亂,擁立恩主年幼的兄弟瓦倫提尼安二世復任西部皇帝,他自己則在意大利停留三年,等到局勢平定,主動將西部帝國權力移交,返回東部帝國。在狄奧多西這次駐節米蘭期間,公元390年,希臘城市帖薩洛尼卡(Thessalonica)因賽車糾紛發生暴亂,總督被暴民殺害。憤怒的皇帝在衝動之下下令報復。使者前往帖薩洛尼卡,假意宣稱皇帝已經寬恕了參與暴亂的市民,並邀請全體市民到城中賽車場觀看賽車比賽。追悔莫及驚恐萬分的市民感到鬆了一口氣,紛紛前往賽車場。待到比賽開始,進入場地的卻不是賽車,而是全副武裝的士兵,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全場觀眾展開屠殺,至少有七千名市民慘死在賽車場裡。米蘭大主教盎博羅削(Ambrogio)聞訊震驚,下令開除皇帝教籍。當皇帝試圖闖進教堂參加禮拜時,盎博羅削(Ambrogio) 無所畏懼地站在米蘭大教堂的門口擋住的皇帝去路,要求皇帝必須為大屠殺負責。這位在世俗社會無法無天的百獸之王終於降服在手無寸鐵的大主教面前,剝去了君王的服飾,在教堂中為自己的罪行痛哭流涕。八個月之後,大主教考慮到帝王的特殊地位,以及他的公開認錯所能產生的特別教誨作用,同意縮短皇帝的服罪期,恢復了皇帝的教籍。深深懺悔的皇帝與盎博羅削(Ambrogio) 聯起手來,對帝國境內的異教信仰宣戰,立法並依靠軍隊嚴厲執行,禁絕一切非基督的思想和行為,拆毀異教的神廟,將異教的神像拖過大街恣意凌辱。不出一代人的時間,這個過去一千年裡都在希臘自由思想下沐浴成長的民族,曾經包容過世界上所有類型的宗教,包括初生的基督教,來了個徹底“洗澡”,從此匍匐在統治階級信奉的唯一的思想和武力的淫威之下,一千年不再思考。 公元397年,盎博羅削(Ambrogio)去世,被尊為教會聖徒,安葬在米蘭的聖盎博羅削聖殿。 ↓進入教堂後,是一個長方形的中殿、外側都有一圈羅馬柱廊、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這是很典型的古羅馬巴西利卡(Basilica) 建築結構 ↓首先,不要錯過中殿左側的一根古羅馬圓柱,頂端鑲著「摩西的銅蛇」 傳說,以色利人從何珥山出發前往紅海,受到了挫折便開始抱怨耶和華和摩西,耶和華便降下火蛇懲罰以色列人,後者向摩西求救,最終受耶和華之旨,摩西建造了一條掛在杆子上銅蛇,凡看到這條蛇的人都得到了救贖。 祭祀典上則說摩西是用「銅蛇」治療以色列人的火蛇咬傷的。 接著,在銅蛇柱的後面。 ↓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造祭壇也在中殿的左側,這是在1196年發生跨度倒塌之後,與原始部分重新組合的。上部圍繞著一個以9根列柱抬升的四世紀石棺,即所謂的斯提里科(Stilicone) 石棺 弗拉維斯·斯提里科(Flavius Stilicho,約359-408年)也譯作斯蒂里格、斯底里哥,是擁有半蠻族的血統的高級將領,貴族和西羅馬帝國執政官。 ↓在聖殿的中心是一座黃金主祭壇,這是一個木製的方舟,用2.5毫米的金箔和銀箔覆蓋,飾以琺瑯、水印、珍珠和4000多顆寶石。祭壇頂則是獨特的九世紀紀念碑,並以四根斑岩柱(採取羅馬材料)、配上有捲軸樣式的大理石柱頭做支撐 ↓後殿頂著一個占庭式的彩色灰泥「穹窿頂」,拱頂以馬賽克鑲嵌著基督圖像,這是完成於4到8世紀(後來的恢復) 拜占庭式建築,指的是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古羅馬巴西利卡式的基礎上,融合了東方(主要是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藝術,形成了新的風格。代表建築物: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 ↓聖盎博羅削 (SantAmbrogio) 的馬賽克鑲嵌像 聖盎博羅削是最早將敘利亞應答讚美詩(responsorial psalmody)的歌唱介紹到西方。他編定的聖歌對法國、西班牙和羅馬產生影響。 在西方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74年至397年任米蘭大主教期間。他仿效東方的長老們,在他的教會裡建立起禮儀,規定教歷上每個節日所唱的歌曲;還在西方教會中既有的應答式詩篇誦唱和讚美詩,開西方教會音樂發展之先河,因而被譽為西方教會音樂之父。米蘭教會至今仍保持著安布羅斯的禮儀。 在完成對聖盎博羅削聖殿的巡禮後,我們迅速趕回旅館,拖了行李就往米蘭中央車站出發。 ↓抵達米蘭中央車站前,都要離開了這才出現難得的晴空 ↓趁還有一點時間,再對這座有著20世紀新藝術外觀的車站,多看兩眼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