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07 14:55:02瀏覽15731|回應8|推薦163 | |
續上篇《翡冷翠的夜》 在翡冷翠 (Florence),第二天吃過早餐就出門,接下來我們要將遊覽主軸都放在聖喬凡區(San Giovanni),這是介於代表性建築集中的大教堂廣場至聖馬可美術館(Museo di San Marco) 之間的區塊,整個範圍皆以徒步方式即可。 一早,當觀光團和上班族都還沒出門,我們已經回到昨晚拍夜景的現場、聖母百花大教堂廣場。 聖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he Flower) 一般稱為佛羅倫斯的主教堂,或「主教座堂」(是指在主教制的基督教會中,設有主教座位的教堂)。整個座落在這個主座教堂廣場上的建築群,是由主教堂、聖喬凡尼洗禮堂和喬托鐘樓所構成。當然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佛羅倫斯歷史中心(1982年)的一部分。 聖喬凡尼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ni)是佛羅倫斯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早7世紀即已建成,11世紀改建成現在的模樣,並於祝聖啟用。因為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尚未出現之前,它曾經擔任主教堂的角色。現在雖然做為聖母百花聖殿所轄的洗禮堂,但也列入乙級宗座聖殿。包括但丁、馬基雅弗利等許多文藝復興領袖,和美第奇家族成員,均在此受洗。直到19世紀末,所有佛羅倫斯天主教徒均在此受洗。 ↓「聖喬凡尼洗禮堂」的建築造型是模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的洗禮堂,為外表鑲嵌著白綠兩色大理石的八角形羅曼式建築,正西側加建有高度略低的附屬用房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是天主教羅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也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 洗禮堂在正南、正北和正東,三面都設有出入口大門,其餘五面封閉。南、北門均以青銅鑲板裝飾大門,上面刻有《舊約》故事的青銅浮雕。 ↓其中北門(1402~1425) 由文藝復興初期雕塑家羅倫佐·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擔綱 之後(1425~1452),吉貝爾蒂又製作了膾炙人口的東門,即「天堂之門」(Porta del Paradiso)。 ↓東門是主入口,並與主教堂的西側入口大門相對 ↓東門的浮雕鑲板全部鍍金,浮雕圖案主要源於梅瑟五經,被米開朗琪羅稱讚為「天堂之門」 ↓Lorenzo Ghiberti 採取完全異於哥德式的透視法來設計鑄造東門,雕工之細亦被稱為開啟文藝復興之門 不過,從1966年之後,原件就被收藏在教堂博物館展示,我們在現場只能看到複製品。 接著再來看「聖母百花大教堂」,其實我比較喜歡義大利語的名稱「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聖母百花聖殿)。 《Basilica》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的意思,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來是大都市裡作為法庭或者大商場的豪華建築。基督教沿用了羅馬Basilica 的建築布局來建造教堂,尤其羅馬風時代的大多數教堂是Basilica格局。隨著歷史的變遷,Basilica 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在天主教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賦予「宗座聖殿」的頭銜;宗座聖殿的拉丁語即與Basilica 同字,不論其建築風格和結構。 ↓「聖母百花聖殿」始建於1296年,當初由建築師 Arnolfo di Cambio 設計,屬於哥德式風格 ↓聖殿有著19世紀哥德復興風格的正立面,出自建築師Emilio De Fabris 之手。其外部使用色調深淺不同的白、綠和粉紅多色的大理石塊所鋪砌而成,色彩斑爛而和諧。高85公尺的鐘塔並立在右側,是喬托(Giotto)於1334年所設計 19世紀初,當時的主流是新古典式建築,但崇尚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人則試圖復興中世紀的建築形式。因此,聖母百花大教堂在西元1871年加建了的哥德復興風格的立正面。 ↓聖母百花聖殿正門 1347年秋天爆發黑死病迫使建造大教堂的工程中斷。1367年由全民投票決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點上建造直徑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圓頂。1418年翡冷翠市政府採用了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 Filippo Brunelleschi 為總建築師,並建造著名的大圓頂(穹頂)。 ↓這個根據大建築師布魯內雷斯基(Brunelleschi) 提案的雙重結構建築法興建,後方八角形聖壇上方頂著巨大圓頂的大教堂,於1436年完工 ↓聖母百花聖殿的背後 (正在維修) 接著,我們再由後面往前看。 ↓喬托鐘樓(Giotto's Campanile) 最初於1334年由大畫家喬托設計動工興建,於1359完工,屬哥德式建築。平面為周長14.45米的正方形,四角為高84.7米的四個多邊形扶壁,四條垂直線又被四條水平線所分割,整座建築布滿了豐富的雕刻,和多種色彩的大理石鑲嵌,其壯觀的建築和巧妙的設計博得了許多藝術愛好者的讚美 鐘樓最初雖然由喬托設計,但當時他已67歲了,可惜他只完成第一層花磚底座便去世了,接著Andrea Pisano(1290-1349)接手完成了第二層,最後由Francesco Talenti (1325-1369)接棒才告正式完工。 好了! 這樣我們已先在主座教堂廣場繞了一圈,並且大致將「聖母百花聖殿」建築群的外觀巡視了一遍。 曾在18世紀旅遊義大利的詩人歌德(Goethe) 說: 「你要批評指點四周風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頂」(當然,歌德與哥德式建築無關)。 沒錯,「聖母百花聖殿」就有兩個很熱門的屋頂觀景台開放給遊客參觀。這也是今天我們這麼早來的目的,因為聽說要排很長的隊。 大圓頂比較高(114m)、可以看360度無遮蔽,但登上「喬托鐘樓」可以近距離欣賞大圓頂,似乎都不能錯過。反正對我們來說,連登兩座高山都沒問題,更何況只是兩座塔樓,所以決定一個上午就都給他完成登頂。
或許是淡季,或許是觀光團還沒出動。我們竟然沒有排到隊就可直接登頂了。 ↓從三樓西面窗戶看「洗禮堂」屋頂 ↓由四樓東面仰望大圓頂及大教堂後半部 ↓由四樓北面看大教堂前面(立面)的屋頂 ↓領主廣場的韋基奧宮(Palazzo Vecchio)在南面的窗子 ↓五樓可以看到展示著歷年退役的老銅鐘 爬上414級階梯便來到鐘樓頂,這是一個正方有四邊迴廊的展望場所,其東北角可近距離觀賞著名的大圓頂 (穹頂)。 我們就先來欣賞這個被讚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圓頂。 ↓大圓頂特徵:主體由肋架券、磚紅色蹼構成。下面有褐色鼓座。上面有白色採光亭,觀景台就設置於此。最頂端還有一個巨大的銅球和銅十字架。由觀景台上面遊客的小可知其規模之大 若你仔細觀看「聖母百花聖殿」的大圓頂就會發現,它是有別於傳統古羅馬利用天然混凝土整體澆鑄的圓頂,其實它是由哥德式建築的八角尖塔變形而來。 在1296年興建大教堂之初,那是以羅馬式建築為主的年代,因此當時Arnolfo di Cambio 就已設計有大圓頂的基本特徵。但1347年因黑死病而停工時,圓頂的部分並還沒開始。當1367年早已進入以哥德式建築(尖塔) 為主的年代,但佛羅倫斯公民仍然通過決定採取由建築師Neri di Fioravante 設計的大圓頂,這似乎已經預埋了文藝復興建築的興起。 Neri di Fioravante的設計摒棄使用傳統的哥德式飛扶壁,但他卻將哥德式建築的尖拱和肋架券技術應用到穹頂之上,把殻體結構改為框架結構。圓頂沒有外部的飛扶壁,其全部重量是由放在圓頂基部八角形上的肋骨所支撐,簡化了整個結構。尖拱代替圓拱,也減輕了傳統穹頂在起腳處產生的側向推力,因此它比任何圓頂建築物建得更高和更寬。 在1367年,這個新的建築結構法首次出現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標誌著中世紀哥德式風格的突破與典型的羅馬式圓頂的重現。這也推動了文藝復興建築的興起。 ↓此外,在建造拱頂時,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拱鷹架」,而是採用了新穎的「魚刺式」的建造方式,從下往上逐次砌成 直到今天,「聖母百花聖殿」圓頂仍是世上最大未使用鷹架或外部支撐物的磚造圓頂,即使竣工至今已近六個世紀,仍是讓人讚嘆的天才之作。 主教座堂於1436年3月25日,舉行獻堂典禮。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 ↓共和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 在南西方 ↓東南方那棟白色建築是聖十字聖殿(Santa Croce),也是布魯內列斯基(Brunelleschi) 設計的建築 我們從「喬托鐘樓」下來,沒有休息就直接繞到大圓頂北面的一樓入口,登頂門票8歐。 據入口的說明,登大圓頂的階梯共有463級。剛開始是一般樓梯,很輕鬆。大約爬到三分之二的地方有一個平台,應該就是圓頂鼓座的位置。因為之前我們有登過「聖彼得大教堂」的經驗,所以知道要由此處穿入十字殿中央的上方,為的是近距離欣賞穹頂內部的壁畫。 ↓大圓頂鼓座的內緣設有環狀迴廊,可向下俯瞰整個大教堂中殿 ↓抬頭可近距離欣賞大穹頂內部的巨幅天頂畫,這是16世紀佛羅倫斯畫家Giorgio Vasari 所繪的《末日審判》 大圓頂也是雙層結構,內層是半圓穹頂。外層則是角度更陡的橢圓頂,向上的動力更強飽滿,但因側推力相對小,所以在鼓座部分並無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的設計。 ↓繼續往大圓頂頂端爬的樓梯是設計在內、外夾層內,越往上越窄。這是一段局限在狹小空間裡進行的登高旅程,爬上一層又一層的階梯後,終端是只容一個人的出口 ↓大圓頂上是一個白色採光亭,從遠處看只是小小的,登臨現場才發覺其空間也很大 ↓由大圓頂之上俯瞰「喬托鐘樓」 站在佛羅倫斯最高的建物上,城市美景一覽無遺,在這裡可以360度看到整個城市帶給你的整體感。 ↓往大教堂正前方(西) 看去 ↓彼提宮 (Palazzo Pitti)在南東方,後方的綠林是波波利花園(Giardino Boboli) 從大圓頂的階梯下到地面的位置是在十字殿左耳室。因為登頂的時間都是在8點半,而聖殿內開放參觀的時間是10點,所以依我們的次序登完雙頂,最後可以直接進入大教堂中殿參觀。(大教堂內部免費,地下遺跡要3歐) ↓走到大穹頂下方即「十字交叉部位」,聖壇就在正後方的耳室 美第奇家族崛起之前,佛羅倫斯是由一個古老的帕齊家族(Pazzi) 所統治,他們的先祖曾參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並從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中拿走了一個聖石並將它帶回佛羅倫斯。也因此當每年聖週六全城都將火光熄滅時,帕齊家族享有點燃聖母百花聖殿祭壇的特權。家族於1342年放棄了貴族頭銜以便能夠在政府機構任職,並於15世紀開始從事銀行業,累積了大量財富,在佛羅倫斯傾權一時,直到美第奇家族崛起。 ↓聖壇與大穹頂 ↓從十字交叉底部仰望大穹頂 ↓另一邊是十字右側翼的小禮拜堂,每個耳室都由四個小方形組成 說明一下, Basilica (宗座聖殿) 為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通常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十字交叉部位的側翼以及聖壇),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 ↓聖母百花大教堂即屬於「宗座聖殿」的建築。大教堂的尺度非常巨大:長153米,闊38米;中殿的十字交叉通道為90米闊,側拱的高度有23米高,其圓頂更達114.5米高 ↓由十字交叉部往正門口看是寬闊的中殿,是包含了四個耳室組成的長方形,兩側連續的柱廊環繞著整個空間。擱在柱墩的尖肋拱頂把中殿和側廊分開 ↓側廊的採光彩繪玻璃 ↓接近正門口的地板 ↓中殿北牆上有烏切洛Paolo Uccello(1436) 所繪軍事領袖「Sir John Hawkwood 紀念碑」 ↓還有 Andrea del Castagno (1456) 的Niccolo da Tolentino 騎馬像(Trompe L'oeli of Niccolo da Tolentino),他們都是戰爭英雄 ↓聖殿正門上方,有一個時鐘逆時針方向走的,或許只有上帝的鐘才能是倒著走 ↓離開前再仰望一下聖殿的正立面,或許光線角度的關係,或許有藍天襯托,色彩更顯斑爛而和諧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