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無量義經心得(十)法身大士對佛的讚歎—成佛之道不離六度萬行
2013/10/25 16:15:24瀏覽1389|回應0|推薦0

淺讀無量義經心得(十)法身大士對佛的讚歎成佛之道不離六度萬行

【經文】:世尊往昔無量劫,懃苦修習眾德行。為我人天龍神王,普及一切諸眾生。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是故今得自在力,於法自在為法王。我等咸共俱稽首,歸依能懃諸難懃。

 

  對結髮行者善慧的回顧。在佛本生的故事中如是敘述:我們這輩子在世間,若為己,則所賺來的盡是帶不走的死錢。如同佛陀前世的最遠因,善慧行者的七代祖先父母為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結果並未能帶走一文。善慧行者有慧眼,能判斷,這不是他要的。善慧行者思惟的是:「我父親、祖父,他們積了這麼多的財產,並沒有一文帶到那個世界去。但我非造岀能把這些帶走的種子不可。」於是陳明國王,叫人敲著大鼓巡行城內,向大眾廣行布施,自己就岀家修苦行去了。

 

  佛陀為何提起布施? 在《金剛經》中,佛陀曾提及當他的前世「結髮行者善慧」(紀錄在《佛本生經》)遇見然燈如來受記。善慧行者將祖上七代以來的財物全布施了。但重點在於善慧行者要找到一個能貫穿三界,穿越時空的「那個」。善慧行者看出了財物的虛幻,而追尋那貫穿三界的「真實者」。

 

   行於布施? 《思益經》云:「佈施,於諸法能捨」。善慧行者的佈施,非大家所解的「福德生滅」的布施,若從外行來看,與大家體認的佈施(財施)相同;就內思來看,則大為不同。

 

  善慧行者看出了財物的虛幻,而追尋那能貫穿三界的「真實者」。一般學佛行者看「布施」,是將「我所有」的分給他人與人共享。在心深處仍是那個本是「我所有的」,現在願意與人分享。在修行的事上,已屬上好。

 

  然而布施的真了義,《思益經》云:「布施是於諸法能捨」。法有心法、色法等,故法指一切。而心法與色法這兩者,從「真如本體」的角度來思量,心法與色法皆是真如的投影,不是「空無」,在個人的時空內,都屬「虛幻有」。因為心、色兩法皆是緣起,屬生住異滅。所以菩薩應不住相,因不住相故,能捨離。故曰:「菩薩應不住相布施」。如善慧行者佈施七代所累積的財富,而找到一個能貫穿三界的。所以布施的真了義是「捨掉虛幻,恢復真實」。若只是單純的捨,而未恢復真實,這稱為「功虧一籄」。因此布施的真實意是「捨得」。

 

  所以布施非布施,是布施也。真正的布施是對自己的身心,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在生活中真性起用,藉由在人、事、物的變遷中,生命特質〈心地〉得以更新而已,簡單的說就是「借事練心」。

 

  布施的真了義。若能真認清布施的重點在於能離。離舊觀念、離舊行為、離「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布施。這是布施的操作面。所以善用布施 --「遠離法則」,終於找到一個怎麼都遠離不掉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布施的真了義。是故「 布施 」是善慧行者發現的第一種成佛之道。

 

  至於本來面目是何形狀?末學現在不知。現在末學只知「 自性覺 」貫穿三界,穿越時空。在此時此刻,末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好。因為在扮演好自己角色的當下,就是這覺性的大用。這個是回得去的。也是善慧行者當時布施所有不能帶得走的財物,而下定決心要找到帶得走的那「種子 」。

 

  我們平日所體會的布施,與《思益經》所說的;與善慧行者所示範的,為何有那麼大的差距?因為內思不同也。凡夫思「福德回報」,菩薩見「永恆生命」,所以差別在價值觀所產生的選擇,「孰輕孰重?」要常在我們心中響起。

 

  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是故今得自在力,於法自在為法王。這段經文是法身大士對世尊成佛過程的讚歎,世尊所以成佛不離六度萬行,「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這是布施;「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這是持戒;「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這是忍辱;「歷劫挫身不倦惰」這是精進;「晝夜攝心常在禪」這是禪定;「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這是智慧。透過六度萬行,世尊歷經十萬劫,在六道中扮演無數的角色,皆能至「諸法如義(宜)」的恰到好處。所以今於法自在,所說所行皆如法行,故稱「法王」。聖賢亦是如此,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踰矩。」觀看世尊成大覺悟者的過程,不離六度萬行,而六度萬行,先從布施學起。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918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