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無量義經心得(五)法身大士的生命境界
2013/10/04 23:42:24瀏覽1522|回應0|推薦0

淺讀無量義經心得(五)法身大士的生命境界

 

  【德行品】經文: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這段經文描述法身大士的生命境界,關鍵在於「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凡夫眾生有所住,依「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心在此岸,二六時中顛倒亂想;法身大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心在彼岸,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那麼到底如何是「其心禪寂」?

 

    禪者,靜思也。《佛遺教經》佛陀勸勉弟子對所聽聞的法,要詳加思惟。「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那麼法身大士思惟什麼?

 

    法身大士行真實禪。法身大士除了思惟從三世諸佛所聽聞的法;還要思惟自己對宇宙萬物的觀察,而有所感受、領悟、覺醒的法;更要思惟對上述生命法則的體悟應「如何落實」。因此法身大士的禪,不是空心靜坐,而是經由靜思,謀定而後動。也就是「對的事,做就對了」的「真實禪」。

 

    寂者,靜定也。寂是外顯不動,不落生滅,然內在生機蓬勃,覺察無間。如《六祖壇經》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為何法身大士其心能寂?法身大士經由「解脫知見」,如實知有情世間、無情器世間種種趨勢變化,因為「明白」所以「篤定」。

 

    理所當然的背後。當我們深刻體會「禪寂」的意義,這段描述法身大士生命境界的經文「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就顯得理所當然。

 

    雖說這是「理所當然」,但卻是法身大士經由長時間不間斷,「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生命鍛鍊來的。這就如世尊所提及:善慧行者遇然燈佛受記,最終成佛,號釋迦牟尼。然而這中間經過十萬劫歷經六個佛,世尊在六道中扮演各種角色:或為象王、鹿王;或為烏鴉、鵪鶉;或為國王、大臣;或為隊商主、小商販;或為石匠、賭徒;也到過地獄、也當過大梵天王。世尊是如此不斷的被鍛鍊,各種生命的特質是累世慢慢的被模成。

 

    想清楚、發大願。今天的我們走的路,是億百千劫「迷糊的來、無知的去」?或是願意學法身大士「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需要生命行者想清楚、發大願。

請延伸閱讀: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二)失落的環節—真實禪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885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