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無量義經心得(三)法身大士的法身成就
2013/09/23 20:26:43瀏覽1376|回應0|推薦0

淺讀無量義經心得(三)法身大士的法身成就

 

 【德行品】經文: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法身大士的法身成就。《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云:「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稱為五分法身。法身大士是累積修行,藉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每斷除一分無明,即顯一分法性的菩薩。

 

  戒定慧為三無漏學。戒,是規範不離軌。定,是攝心不染境。慧,是明見而無礙。戒、定、慧為三無漏學,令行者生命增長。

 

  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佛遺教經》世尊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戒的實行。戒的受持,初步在依規矩限制自己的行為,進一步則在於「心地無非」。世尊在《佛遺教經》論及「持戒」時,說:「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又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所以,戒的實行重點在「心」。《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論自性五分法身香說:「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定者,攝心不染境。《佛遺教經》論定:「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說:「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慧者,明見而無礙。《佛遺教經》論慧:「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生命行者透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能如實知世間、出世間一切法,行走在生命的法則上,則自心無礙。《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說:「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解脫,無縛而自在無礙。戒、定、慧的成果是解脫,佛說:「依戒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生命行者自對萬緣無所執著,因而自在無礙。《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說:「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解脫知見,於諸法如實知而不住於知見。如《楞嚴經》言:「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若生命行者以有限的知見來看待一切諸法,如盲人摸象,即所謂「知見立知」。由於有限的知見,不能盡窺全貌,因此容易落於無明。所以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如何能解脫知見?是透過「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人事物全然的知曉,亦即擁有所有的正知正見,不被任一偏見所執,即「如實知」。因在「知見」中無所繫縛,故稱「解脫知見」。所以《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說:「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請延伸閱讀:不取於相,如如不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86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