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14 19:50:20瀏覽491|回應0|推薦0 | |
以工代賑與救濟 昨日第一次參加慈濟的「電子書讀書會」,上線的橫跨兩岸及海外,高雄的視訊畫面非常清楚,藉由科技將世界迅速的聯結,更能彰顯「生命一體」的真相。 藉由導讀師姐的用心,將許多影音資料與讀書進度相結合,因此「讀書會」不只是文字理念的傳遞,更藉由畫面直接說法。 導讀師姐指出:這一次的主題是「以工代賑」,去年在菲律賓的風災,造成嚴重的損失,有苦難的地方,慈濟人當學菩薩「聞聲救苦」,因此慈濟參與了救災行動。 救濟者,救拔眾生離苦並濟助之。一般的作法重在財施,因為短期內解決困難的是需要一筆財物,因此「財施」是絕對需要。 佈施有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濟一時之窮,法施度三世之苦,「以工代賑」巧妙的將財施與法施融合在一起,而後有「無畏」之功。 為何需要法施?因為人有外在色身的需求,更有內在深層心理的需求,所以救災不只救身,若能心靈重建才是圓滿。 世間常被討論的Maslow的需求理論也是如此的建構,將人的需求區分為五: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愛與隸屬)、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而Maslow在晚期更提出,在自我實現之上還有第六項「靈性的需求」。 人活在世間,最怕聽到這句話:「我沒路用」,因為內心缺乏動力,外在色身載具也會跟著出問題。所以在苦難之時,「以工代賑」是個恰當的善巧方便,能讓苦難眾生覺得自己有用處,藉由苦難眾生自己肯定自己,而重建苦難眾生內心的活力,這時方能以「無畏」的態度面對當下的苦難,這也是自助而後天助。 對菲律賓風災「以工代賑」就如是的產生效果,有許多當年受災者,如今成為慈濟志工,在許多活動中見到身影,相信這些曾受苦難者,如今也能走在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上。 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中也有類似的父尋窮子譬喻,窮子雖然遇見父親,然久居窮困,下劣之心未能捨之,因此不敢認父。父不得已,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敝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貼近窮子,並令窮子繼續努力工作,窮子慢慢地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此時父子方得相認,窮子方知「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在這譬喻中,窮子須經由自己努力的工作來肯定自己,這也是「以工代賑」背後的美意。 請延伸閱讀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05)大施會的弦外之音(三)菩薩耐心等候 註:《法華經》「信解品第四」父尋窮子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需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趨。』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值。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敝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需、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敝使人、需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