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恆持初發愛心,無住他人讚嘆
2013/03/26 23:24:02瀏覽354|回應0|推薦0

恆持初發愛心,無住他人讚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冬之卷】105,第6768頁「引法入人心,淡化想要受讚嘆的執著與欲念」內文:「有的人行善付出總是希望得到讚嘆,這也是一種阻礙精進的習氣。上人表示隨喜讚嘆也是功德,但應適可而止,必須讓這樣的人慢慢接受法;只要法入心、能受用,就能自我調整,淡化受讚嘆的執著與欲念。」

 

  凡夫有所求,因此他人的讚嘆常能化為自己下次行為的動力,以世間法來說:鼓勵如同一滴蜂蜜,遠比一瓶醋受人歡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活在他人掌聲的習氣中,一旦失去了眾人的讚嘆,也就失去了行善的動力。這樣行善的本質就從「慈悲喜捨」變成了「求名」【註1】。而這樣的求名也減緩了生命的成長,所以上人說:「這是一種阻礙精進的習氣」。

 

  法入心、能受用,就能自我調整。當慈濟行者「恆持初發愛心,無住他人讚嘆」行動力由外在的他人讚嘆,慢慢轉成「內滋的自我激勵」。內滋的自我激勵根基於對法的認知。以行善佈施來說,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行善本為分內事,三輪體空方如法」。若生命學習者能受用菩薩如是不住相佈施,就能自我調整。

 

請延伸閱讀:金剛經讀經淺得(12)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讚嘆的取捨。上人說「隨喜讚嘆也是功德,但應適可而止」,那麼讚嘆應該如何取捨呢?在《金剛經》就有一實例,須菩提說:「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金剛經》這一段經文中,可以看到佛陀依舊保持隨喜讚嘆,而尊者須菩提也一貫維持不作是念,讓讚嘆如風一般拂過而不著。這就合乎「讚嘆」的法則。

 

  1:《法華經》【序品第一】妙光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的前身)與求名菩薩(彌勒菩薩的前身)。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743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