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1 21:12:52瀏覽834|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58)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當維摩詰大士如此精確地以「自觀身實相」的角度來說明觀如來,令佛陀的眾弟子聞所未聞,因此舍利弗讚嘆之餘,自然起了個疑情:這位在眼前,能有這般超然的見地的維摩詰大士,他是從哪裡學來的?因此舍利弗想要得知維摩詰大士的來歷,這是舍利弗習慣以外相時空來思惟,又加上輪迴的觀念,自然問:「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諸法無沒生相。然而維摩詰大士觀如來是「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維摩詰大士雖然色身住於時空,但論及生命大能卻是不受時空拘束,所以生命見地中「無沒生相」。在這裡我們可以體會維摩詰大士多麼敏銳的察覺,從舍利弗的一問「汝於何沒?而來生此?」,就知道問者的思惟習性與見地。因此維摩詰大士隨機以「諸法無沒生相」來指引。 維摩詰大士的善巧與慈悲。維摩詰大士未直接回答長者舍利弗的提問,反而反問舍利弗:「汝所得法有沒生乎?」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長者舍利弗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為了令舍利弗更能體會「無沒生」,維摩詰大士善用「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來譬喻。這種比喻大概佛陀常用,所以長者舍利弗告訴維摩詰大士「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這句是長者舍利弗以疑問句的形式來表明自己曾聽過佛陀說過「諸法如幻相」的見解。然而在回答這句之前,長者舍利弗一時仍落在「有沒生的幻相」中。等到維摩詰大士以「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來譬喻。舍利弗忽然記起佛陀曾經講過這個類似的見地。 聖人教導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很顯然的,長者舍利弗在這個見地上,只有聖人說一隅,我就只能聽一隅,無法以三隅返。我們也是這樣,經過一事只是一事,而無法從這經過的事上提煉出「理念、見地」來,所以常經過一事卻未曾長一智(見地)。 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不只長者舍利弗習慣從外相上看,我們亦然。維摩詰大士藉由佛陀曾敎過弟子們的法:「諸法如幻相」這個基礎,更進一步的引長者舍利弗看見,既然一切法如幻相,那我們的色身外相也是如此。這裡讓我們有個體會,生命學習的鍛鍊是要全面的擴大思惟,外在一切以及我所,我們容易放下,知其是幻。但是論及我及我身,那就容易緊緊抓著,卻以為真了。如果是這樣,就是我們尚未隨時察覺「生命實相」。因此我們也像舍利弗一樣,常錯問自己,也常錯問別人『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轉外在幻相入於生命實相。既然『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是個錯問,何以故?維摩詰大士說明了原因。因為「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這是外相的「緣起」「聚散」,「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外相都在摩訶空中緣起而變換著,但有一個不變者—那生命大能。生命學習者要學著時時想到這個,住於生命大能,而非注意外相的變。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這個生命大能在不同時空穿載不同色身,扮演不同角色,所以在每一分段生死,外相沒了卻不盡有為,入生死而無所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故說: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請延伸閱讀: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37) 盡無盡解脫法門(三)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