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54)以何等觀如來
2011/06/23 11:49:34瀏覽1173|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254) 以何等觀如來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彊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讀《維摩詰所說經》來到【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已經是接近卷尾了,好像一首交響樂來到最終章,最終的必與初始的相呼應。《維摩詰所說經》初始於 毗耶離城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來詣佛所,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讚頌。並表達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而長老舍利弗的適時演出,將娑婆世間定位為「生命學校」,諸菩薩淨土之行就在娑婆世間展開。

  《 維摩詰所說經 》 初始於長者子寶積對佛的讚頌,這個讚頌是長者子寶積從以人的高度,以所見之「外相」為讚頌的內容。但是到了這終章,釋迦牟尼請維摩詰大士說說他對「佛(大覺悟者)」的見地,維摩詰大士以「實相」說出了對大覺悟者的見地。這兩段對照著讀時,裡面所傳達的理念就清楚了,從「外相」到「實相」就是「諸菩薩淨土之行」。

    為了詳細說明諸菩薩淨土之行,維摩詰大士方便示病,其目的要導引眾生「當樂佛身」。中間世尊請十大弟子代為問疾,卻都被婉拒,婉拒的理由是:大弟子都在某些「外相」上,都巧遇維摩詰大士而得以進入實相。其實不能說「巧遇」,應該是大弟子們久習於某些「外相」的修行,卻未能得到適當的引導。而在某一次相同的外相修行中,遇到了維摩詰大士指出了困境。當然這些大弟子們都受到震憾,所以記憶深刻,然而卻是「聖賢聞過則喜」。

    喜從何來?是因為聖賢們在修行中一樣會有困境,當有明者為他指出困境(亦是過錯所在)之時,等同為他指出明路。這時生命學習者雖因知錯而恥,卻也同時得「久思不得其解」的答案而樂,這種樂是真樂,因此說:聖賢聞過則喜。

    十大弟子不敢代佛問疾,連四大菩薩也不敢代佛問疾,最後不得已,只好勞動七佛之師的文殊師利大士代佛問疾,因此眾人都願跟隨,因為兩大士對談必定有大寶可揀。

    文殊師利大士一到,維摩詰大士說了: 「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這已經說出了是在「實相」上問疾談法。中間又勞長老舍利弗求牀座,談到深處,天女散花來解了義,文殊師利大士代眾生問:「云何通達佛道?」「何等是如來種?」,終於三十一位菩薩們各說「不二法門」,而維摩詰大士以「無語」演不二。這時問疾似乎理應結束,然峰迴路轉,長者舍利弗起「食」念,眾生得未曾有之「天食」,這下高潮又起,香積佛世界菩薩來見佛得「盡無盡解脫法門」: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兩大士的精彩對話以及佛陀的補充,完整的說出了「諸菩薩淨土之行」。

附註: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為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睹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諸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535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