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30 14:56:20瀏覽676|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34)勿起退意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佛陀。阿難提出「香飯能作佛事未曾有也」,佛不厭其煩說出,三世諸佛惟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眾生開示悟入「佛(覺)知見」,從外在有相之法到內在寂寞無言,從正面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到四魔、八萬四千煩惱,皆能大作佛事。因此結論:諸佛等等不共之法,目的是「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這時稱為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佛陀。 三句義以劫之壽,亦不能受。而這三句義,就算天下眾生各各都是多聞第一的阿難,以甚為長久的時間,也無法完全領受。因此佛說,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而世間的生命學習者,習慣用「世間的有限思維」來探究無限的生命,當然以劫之壽,亦無法完全領會。因為我們被自己限制住了,自己沒見到的就認為不可能有,自己沒經歷的,就不相信別人的經歷,例如:阿難就無法體會為何香飯能作佛事。 阿難的反應。多聞。俗語常說「聽而不聞」,這是一種狀態,聽了卻未產生作用,聽了卻等於沒聽一樣。所以「聞」之後必定要連接「作用」方才算數,若只是「左耳進右耳出」那就是虛功。 多聞者,聽得多,想得多,到處揀寶,理應是個生命的寬闊者。若發現自己不是生命的寬闊者,雖然是聽到的聲音很多,卻少有生命轉化的作用,那就應如阿難的自我檢討:「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阿難的態度是對的,不以自己已經完全,已經多聞全知,才能從小轉大。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勿起退意。當生命學習者盡可能的努力之後,發現自認已經全知的、已經究竟的,不過只是生命的入門而已。這時,有些生命學習者難免失望而起了休息的念頭。然而這種維持現狀的心態,在生命學習的流中,誠如俗語:「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佛陀適時的鼓舞阿難「勿起退意」。從這兩句阿難與佛陀的對談,誠如《金剛經》須菩提對佛的讚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對眾學習者總是如是的勉勵有加。 為何要「勿起退意」?因為未曾有食,這些從眾香世界來此的菩薩,維摩詰大士所展現的神奇能力,遠遠超越娑婆世界生命學習者的有限認知。然而,維摩詰為何能有如此神力?豈不也是慢慢累積的嗎?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以世尊非常巧妙的將原本問長者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的答案說了出來:「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