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5 16:16:45瀏覽589|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39) 盡無盡解脫法門(五) 教化眾生,終不厭倦;如前所說,佛陀說的「不盡有為」是要菩薩「不離世間」,且在世間展轉傳遞,如佛遺教:「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惠能大師對「教化眾生」有特別的見地,在勸請善知識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大師說成「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能自度自心眾生者,方能以自己的經驗做為標月指來教化眾生。我們是否如是持續觀照自己、關愛眾生,終不厭倦。 《六祖壇經》【傳香懺悔第五】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菩薩不離世間行,以四種態度來增進與人的關係,這四種稱為四攝法,簡單的說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佛陀以正面表述,而生命學習者在世間「不盡有為」之時,就以這四個層面來激勵自己,也以此檢驗自己。這四個態度翻譯成禮運大同篇這一段最為傳神:「物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常念順行,生命學習者要常常想起這四個理念,順著這四個理念而有所作為。 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佛陀舉這個正面條件,意思就是要生命學習者有「奮不顧身」的態度。阿難的例子是特例,生命學習者不一定照著做。 阿難一百二十歲時,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比丘口中念道:「人生活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阿難懇切的糾正說:「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青年比丘見到阿難以後,回去稟告師父。師父說:「你不要聽阿難胡說。他已老朽,失去記憶和智慧。」青年又將師父的話告訴阿難。 阿難聽後,心想:我為眾生誦出佛陀的大法,而人們的我見我執深重,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又想到佛在世時諸大弟子都入滅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樹不能遮風擋雨。於是,他即到摩竭陀與毗舍離兩國疧界處的上空,進入涅槃。他的聖體分成二份,一份留在毗離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份留在王舍竹林精舍旁,建塔供養。 由於阿難入滅的因緣,摩陀國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使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也因阿難選擇不惜軀命,因此法句經這句「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得到了維護,而正法也因此延續。引用【流浪者群歌—聖者的生命故事】 在大覺者耶穌的故事中,耶穌預告自己將如同罪犯般被釘十字架,那時門徒彼得很勇敢的說,就算別人都不認祂,自己都會勇敢的承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然而耶穌卻預言:今晚在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果然在當夜,彼得三次不認主,而第三次不承認時,雞叫了,彼得想起耶穌對他說的話而痛哭。 往後的彼得勇敢的承擔起後續傳天國福音的責任,而最後的結局是為維護正法,要求倒釘十字架。果然是護持正法,不惜軀命。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