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3 16:27:37瀏覽520|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40) 盡無盡解脫法門(六) 種諸善根,無有疲厭。生命學習者在世間,察覺人事物彼此的關係,而選擇了恰當的行為,若依人間的標準來看,大該皆屬善事。但是生命學習者對此種「善事」的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此並無種善因得善果的想法,亦無疲厭的想法,總是盡自己所能的持續去做。這裡說的是「種諸善根」,根在底處、暗處,果在高處、明處。種善根者,是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見地」,而不是冀求自己的「福德」。如《金剛經》云:「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生命學習者當檢驗自己有生貪著「善果」福報想否? 志常安住,方便迴向。「志」與「愛」是有差距的。生命學習者志於道,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生命學習者以承擔度眾為志,而以種種善巧方便迴向於眾生。 如《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如四弘誓:法門無盡誓願學。生命學習者學習各種方便法,是為利己利他,所以求法不懈,且對有緣眾生,盡已之能,不保留的深願聽法眾生隨其根器,都能得到法益。佛陀如是提出這種態度,生命學習者則要檢討自己是否「只願做自己會做的,而不願開發新的能力?」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