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華前加行--開示悟入佛知見(十三)寫在六度之前(二)
2016/01/15 19:52:03瀏覽348|回應0|推薦0

法華前加行--開示悟入佛知見(十三)寫在六度之前()

水滴入於大海;塵沙聚為淨土。如何讓整體清淨?所謂的整體是許多許多的個體,因此一個個的清淨,慢慢的累積,最後就能成為整體的清淨。因此當個體清淨解脫之時,並非已證已得,那才是開始而已。在阿含時期就存在的《八大人覺經》如是作為結語: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菩薩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法華經》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為了圓滿佛願,諸佛先教導菩薩,令菩薩先得一切實相性清淨,然後菩薩們又能教導眾生,如是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這就是「人間菩薩大招生」。

 

  無量義經的啟示。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這段經文提示生命學習者對於生命一體的修證,應「住於一法、不離實相、不捨外相」。以生命學習者對當下的定位,應如世尊在《增一阿含》時所說:我今亦是人數。

 

  以有限的生命,做有益人群的事。學佛行者在建立「佛國淨土(大同世界)」的過程中,艱困橫逆、輕賤羞辱,必不能免。以佛云:「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行於布施,安住於自性實相而得成於忍」。以儒者言:「物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如此在各自的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生命一體」(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理念中,以不同的方法 (不住於法)、無所求的心 ( 不住福德、果位成就想 ),為社會大眾服務,期盼大眾都能清淨快樂。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生命學習者在認知上每個生命皆是金剛數,此是不離實相;但在分期生死中,我今是人,這是不捨外相。這也是慧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此修聖賢四法:戒、定、慧、解脫。那麼,以人的角色如何應世,方合生命一體法則?慧能大師的無相頌是我們當下的指引。

《六祖壇經》無相頌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增一阿含》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若不覺此四法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云何為四。聖賢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是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復受有。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比丘。當作是念。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祖慧能大師解聖賢四法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六度萬行,佛法在世間的展開。佛國淨土是三世諸佛所願,為達成此願,就必須落實在生活面。為此菩薩行者就有六度萬行來度眾成就佛國淨土。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實為覺有情者的思惟方式與生活方式

 

  眾生心是菩薩淨土、是佛國成就。如《維摩詰所說經》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眾生心常顯此六方: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因眾生的六病,就有六種的對治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優婆塞戒經》云:此六度是佛法中的六方,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這六個法門是心地的事。因此《維摩詰所說經》佛言:「寶積當知,……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4366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