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6 14:33:45瀏覽569|回應0|推薦0 | |
法華前加行--開示悟入佛知見(十八)菩薩行—忍辱 忍辱綱要:如《維摩詰所說經》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團體中的相處之道;團體中許多生命不夠成熟者深具人我分別之心,與人相處之時常持我見,因此摩擦不斷常顯嗔恚,忍辱與包容是其對治。 何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以外相來說,三十二相為轉輪王之相,但從《金剛經》佛陀與須菩提對「身相」的對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可以得知三十二相非指四大之相,而是指能承受重任的有力大人也。 1.忍辱的概念:《思益經》云:忍辱,於諸法無念。 (1)《佛遺教經》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2) 忍辱多力。《佛說四十二章經》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3) 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4)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世人輕賤時,還能安然自處是有力大人。 (5) 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被人譏笑時,能處之泰然者是有力大人。 (6)《維摩詰所說經》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金剛經》中提到忍辱「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7)《金剛經》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同理,依「不住」義,忍辱者,面對他人的怨罵而不取、不捨、亦不染著。連被辱的覺受都沒有,甚至連「忍辱」這個名詞也都不住。 所謂不取,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所謂不捨,遭遇怨罵並不逃避,而是坦然面對,等待對方說完。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不染著,被惡人謾罵而不受,無憶,無有被辱罵的覺受。甚至連「忍辱」這個名詞也沒有。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悔,禍必滅己。 所以佛舉自己的例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說,第一波羅蜜非為次序上的第一,因眾生心有八萬四千,即有八萬四千對治方便法,能合用的皆為第一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亦是如此,忍辱是個法,但實為心作,故曰:非忍辱波羅蜜。各種法皆是真如自性起念,所以不要落入法相名稱及方便上的差異分別中,要知道一切皆唯心造。 雖說忍辱是心作,但也必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事」而落實。心作是理,於辱事來臨之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於面對諸眾生嗔恚心時無有罣礙。這時忍辱方是道場,理事合一。 |
|
( 心情隨筆|心靈 ) |